中國移民的台灣拓荒夢
台灣這座資源豐富的美麗小島,與中國只有一海之隔,但中國人大規模移民到台灣,卻是近四百年前的事,但這裡很快就成為尋求新天地的中國移民拓墾或逃難的新天堂。不論是明清時代的閩粵移民,或是二次大戰後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新移民,台灣提供了他們追求夢想或安身立命的棲所,而台灣也因為渡海而來的充沛人力,在開發上得以進一步發展。
漢人軍事移民
漢人第一次有計畫地大量移民,是跟隨鄭成功而來的開墾大軍。這批數萬人大軍,戰時是軍人,平時則為開墾土地的農夫。鄭成功擊退荷蘭人後,使得台灣成為中國人的領地,中國式的農墾經營從此取代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熱帶農業經營模式。
明清時期的漢移民
明初中國人口約六千萬,到了明末已增加到一億五千萬,清末更暴增到了四億五千萬。人口驟增的壓力,迫使土地資源有限的閩粵地區居民必須向外尋求新天地,而距離最近的台灣,就成了勇於渡海者的第一選擇。這些尋求海外新天堂的移民,就在最先上岸的河口,逐次向內陸拓墾、耕作。
唐山過台灣
一六八三年清軍擊敗鄭軍,將台灣納入大清版圖,之後發現台灣是個豐沛的地力,更企圖將台灣作為中國的穀倉。剛開始時,清廷禁止移民攜家帶眷,也曾實施移民禁令,但仍有大批「羅漢腳」(單身漢)冒險偷渡黑水溝,來台墾荒闢地,並與平埔族女子通婚。
台灣人口數於是從清初不到二十萬,到一百年後急速成長到二百萬左右,為台灣的漢人社會奠下基礎。(中)
轉載自《福爾摩沙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