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南方朔 資深評論家
古代漢語裡,有「江湖」之說。「江湖」有兩種意義。
一種是指政治不夠清明,因此擠壓出一個邊緣社會,在這個邊緣社會裡,成員們根據自己的規則生存,豪強當道,好勇鬥狠,自以為是。《水滸傳》裡的江湖好漢,就是這種人物。
另一種則是指前市場的社會。古代的政府管理尚未發展,於是在人多集散的地方,各種生意人就在此各憑本事賺錢。在這種地方,江湖賣藝的、說書的、看病的、賣貨的、算命的,甚至賭博的,大家都各憑本事賺錢,他們之中當然有人各憑良心、老少無欺的做生意,但更多的則是「坑蒙拐騙」。賣假藥、售假貨、出老千、行騙術,都是司空見慣,這就是「江湖」。
因為中國這種前現代的「江湖」持續的時間太久,「坑蒙拐騙」的賺錢行為太多,因此中國人社會遂形成了一種舉世少見的「騙子文化」。我曾研究過中國人談論騙的敘述方式。中國人並不把騙看成是真正的黑,而只把它看成是灰,會騙的人乃是聰明的奸巧之徒,被騙的人則是「笨」、「呆」、「大頭」、「冤大頭」,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被騙的人是想「占便宜」,是「偷雞不著蝕把米」。被騙的人因為笨,反而被認為他們被騙是活該倒楣。因為騙在中國文化裡是灰而非黑,所以中國的民間故事和筆記小說裡,談到騙子時,雖然表面上是在指責騙子,字裡行間卻對騙子的聰明機智不無佩服之意。
正因為中國文化裡對騙子的態度如此曖昧,所以中國人對「坑蒙拐騙」的行為遂不是那麼否定。這也是華人社會裡,聰明的壞蛋特別多的原因,尤以台灣為最。
台灣長期以來,政府對欺騙的行為並未全面取締偵辦,所以台灣的騙子隨著社會的發展,騙術日益精明,近年來台灣的電話及網路行騙空前發達,他們已把行騙搞成了一個大產業,到了現在,甚至於外銷到中國和東南亞。人們應該思考,論社會發展的程度,行騙這個行業,日本和美國,甚至南韓也很厲害才對,為甚麼這些國家的騙子行業都沒有台灣那麼發達?今天台灣已成了亞洲第一騙子大國,這難道不是台灣出了問題嗎?
其次,近年來台灣食品問題不斷發生,用偽劣米冒充優質米,用毒澱粉,用人工香精,用劣質食用油,到最近的餿水油,這些食品安全事件,本質上也都是食品騙案,用偽劣商品冒充正常商品,這已顯示台灣的食品業者已習慣於騙,而且愈騙愈大膽。台灣的食品市場已不是個正常市場,而成了大家各憑本事賺錢,因而充斥「坑蒙拐騙」的食品江湖!
市場經濟的形成,政府的商業管理和司法介入乃是根本,業者的誠實以及消費者的自我防衛乃是輔翼。今天台灣騙子當道,政府的商業管理廢弛,對不良業者已成變相鼓勵,不騙白不騙。今天台灣已成了亞洲第一騙子大國,也是用偽劣食品騙人的第一大國,這是台灣的光榮或是最大的恥辱?我們已非中華民國,而是中華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