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東富岡漁港北側小野柳內的富岡砂岩,是板塊抬升的證據,傾斜結構就是1000萬年前的沉積。圖/科技部提供
【本報台東訊】台灣土地面積僅占全球0.02%,但土石侵蝕後被沖入海的量卻占全球總量的2%,侵蝕速度與數量世界之最。中央大學應用地質所教授朱傚祖表示,卑南溪、花蓮溪與秀姑巒溪雖然都不長,沖積量卻和長江、黃河等大河川相比毫不遜色。
正因台灣土石崩落量世界第一,加上氣候變遷,驟雨強度會更大,朱傚祖建議,必須有更嚴格的防洪標準,尤其是花東主要溪流河道,至少要「百年標準」以上,並將河道分成一、二、三級,一級不能有任何耕種,二級只能種一年一期的西瓜,三級才能種果樹,減少大雨災害。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正在進行全台灣地質敏感地帶畫定,朱傚祖就表示,像莫拉克風災中小林村那種大規模的崩塌,經數據分析,平均每一萬年才一次。現階段能做的是重新針對台灣地質進行盤點,標示出比較容易崩塌的區域,一旦雨量超過正常值時,就進行撤離避免憾事重演。
科技部今天上午在台東舉辦花東地質野外調查,朱傚祖指出,花東海岸山脈形成,是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互相擠壓抬升形成,地質調查發現,山脈主要由砂岩與頁岩等沉積岩構成,和堅硬的岩層相較,更容易崩落,地質比較不穩定。台東富岡漁港北側的小野柳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