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日前提出住宅政見,除了任期(假設當選)內公營住宅存量要達二萬戶,更提到要把第一殯儀館遷往山豬窟垃圾場旁,北市中心便可多出二公頃土地興建住宅。
這個政策表面上看來,可移除都會人不愛的建物,又可讓中下階層在交通便利地段有房可住,但事情應沒那麼簡單。
台北地區早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結構,位於辛亥隧道旁的二殯,要排個禮廳辦告別式是需要長時間。試問在雙北市要興建現代化殯儀館,屢遭當地居民抵制,一殯遷走這段空檔又當如何,而山豬窟周邊到底是否合宜興建也有待觀察。
在寸土寸金北市中心地區興建公有住宅或合宜住宅,更當從整體來考量。若在少子化和人口負成長是可預期下,現有的學校用地或編列為學校、機關用土地,是不是該改建成住宅呢?
住宅裡中主要成員是人,那應當從人的結構和變動上去思考政策和土地利用,最不該是挖東牆去補西牆,又或者目光只看到年輕族群。
也應規畫出從醫療到養身,從日常照顧到老有所終又有尊嚴的老人居住所在。台灣目前能稱得上照料長者的良善又達一定品質住所,都是財團經營。
進駐除了要排隊,更得按月付得起二到三萬元租金,有時還規定得有自理能力,請問有此財力有幾人?
在高房價下無力購屋苦悶,這樣只會把住宅政策淪為一時討好工具,有時還未必人家肯賞光(一殯土地上蓋的房子在人心中暫時難以接受)。
台北市要成為人性化都市,新市長可得更多費心思,才不會囫圇吞棗。
張勳慶(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