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李祖翔
「情願我死,不會放下他。」安置在佛光山普賢寺的災民王美惠,在氣爆第一現場,湧起這樣的信念,事發當時,她扶著行動不便的先生,走下三樓階梯,本來以為是火災,一開大門,望著團團火焰與警消人員,才知他們倆是最後一對離開的住戶。
「一路上,我們聽著此起彼落的爆炸聲,就像戰爭電影,驚恐得逃到聖和公園。」她說。在公園待了近五小時,王美惠等里民在不安的心情下被帶到光華國中安置,「社會局第一時間將大家安置在光華,看我先生腳不便,特地安排在護理教室。」住了一天,社會局想到中正高工有冷氣,要大家搬過去;但在學校無法盥洗,還有家長希望校方騰出空間,讓暑期輔導的學生讀書,「搬遷的感受很差,一想到離家遠了,回家路遙,便強烈婉拒社會局的好意,不願再搬。」
得知王美惠遭遇的親友,瘋狂尋找他們夫婦,王美惠在回家拿證件時,才發現手機未接留言六十通,社工也鍥而不捨地要她聯繫在台北工作的女兒。女兒聽到媽媽的聲音,立即哭了,「為什麼不搬到更安全的地方?」王美惠熬了三天、想通了,入住佛光山普賢寺,離家車程雖然要半小時,但她感嘆:「早就該來了!靜下心才感受到,社會局是為我們好,普賢寺也有家的感覺,很溫暖。」
傾訴 紓解心情
氣爆發生後,王美惠最大的感動來自義工、社工的關心。軍方與警消人員在面臨恐懼、危難時還要衝第一,也是她敬佩與安心的對象,「覺得有他們進駐,災難很快會過去。」
失眠三日,夜半還會因為警笛而嚇醒的王美惠,在普賢寺食宿安頓、開始念佛後,心情慢慢平復,昨日終能笑著說:「我先生在這裡,睡得比我還安穩。」
她慶幸自己雖然因為摔傷過而對樓梯有恐懼,卻沒有做出「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的選擇,扶著先生一步一步走出家門。社工聽了,稱讚她勇敢,表示「這位『牽手』真的不簡單。」
「雖然第一時間,我們不會為人著想,但人心是肉做的,很感謝為我們付出的人。」王美惠一直提醒自己要振作,並正面看待政府的處事,也認同社工說的:「換個角度想,台灣很棒,關心受難的人很多。」目前有六十二名災民經社會局轉介,安置在佛光山普賢寺,普賢寺設有交誼廳,提供紓解心情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