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茶道裏千家台北盛饗 文與圖/吳德亮 |2014.07.29 語音朗讀 529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遠自唐宋時期,日本就不斷透過遣唐使、留學生、僧侶等前來,攜回豐富的中國文化,經過融合而發展為獨樹一格的精緻文化,尤以「茶道、香道、書道、花道」四大傳統最為著名。茶道包括源自中國宋代點茶法的「抹茶道」,以及源自明代瀹茶法的「煎茶道」兩者。圖/吳德亮 遠自唐宋時期,日本就不斷透過遣唐使、留學生、僧侶等前來,攜回豐富的中國文化,經過融合而發展為獨樹一格的精緻文化,尤以「茶道、香道、書道、花道」四大傳統最為著名。茶道包括源自中國宋代點茶法的「抹茶道」,以及源自明代瀹茶法的「煎茶道」兩者。圖/吳德亮 遠自唐宋時期,日本就不斷透過遣唐使、留學生、僧侶等前來,攜回豐富的中國文化,經過融合而發展為獨樹一格的精緻文化,尤以「茶道、香道、書道、花道」四大傳統最為著名。茶道包括源自中國宋代點茶法的「抹茶道」,以及源自明代瀹茶法的「煎茶道」兩者。圖/吳德亮 文與圖/吳德亮 遠自唐宋時期,日本就不斷透過遣唐使、留學生、僧侶等前來,攜回豐富的中國文化,經過融合而發展為獨樹一格的精緻文化,尤以「茶道、香道、書道、花道」四大傳統最為著名。茶道包括源自中國宋代點茶法的「抹茶道」,以及源自明代瀹茶法的「煎茶道」兩者。 儘管根據記載,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公元八○五年),就有高僧最澄將茶葉傳回日本,但日本茶道與禪宗意識的正式發源,應在十二世紀:一般認為,宋代浙江餘杭徑山寺圍座品茶研討佛經的「茶宴」,就是今天日本抹茶道的濫觴,由當時日本遣唐使之一的佛教高僧榮西禪師,自中國禪宗(臨濟宗)引進抹茶,將徑山寺茶宴與抹茶製法,傳回鎌倉幕府時代的日本。 不過,宋代茶葉形制為類似今日普洱茶緊壓成形的「團餅茶」,以印模壓製為圖樣精緻的龍鳳團餅,點茶前必須先碾成粉末再置入茶盞,以沸水注入加以擊拂,產生泡沫後再飲用。日本茶道則是直接以抹茶粉放入茶碗注水,並用茶筅擊拂攪拌後飲用。 抹茶道也稱做「茶之湯」,進入日本後由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先賢發揚光大,很快就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與流派。最著名的是豐臣幕府時代的一代宗師千宗易,不僅先後擔任織田信長及豐臣秀吉的「茶頭」(事茶人),還有當時的正親町天皇御賜「利休」居士封號,地位極為尊崇,並普遍被譽為「茶聖」,在日本的地位絕不亞於中國唐朝的茶聖陸羽。 儘管千利休後來因得罪豐臣幕府,而於七十歲之齡遭命切腹而歿,但茶道並未因此沒落,反而經由他的孫子千宗旦發揚光大,他一生不登仕途,悠然自得地將千利休質樸、靜寂、誠摯待客的茶道徹底化,並明確提倡「茶禪一味」,奠定了千家茶道屹立不搖的基礎。 後來千宗旦將千家家督繼承權連同茶室「不審庵」,交由三男千宗左繼承,成為本家的「表千家」。自己則與四男千宗室另建「今日庵」茶室,由於位在街道內側,而稱為「裏千家」;加上次男千宗守創立的「武者小路千家」,合稱「三千家」傳承至今。 在台灣多元繽紛、百家爭鳴的茶藝活動中,來自日本的抹茶道或煎茶道自然都占有一席之地,例如台北麗水街的「梅門飲居」,去年就曾邀請津田美智子教授來台傳習表千家抹茶道,讓我印象深刻。而目前每月專程來台、在台北市定古蹟「北投文物館」傳授茶道的關宗貴教授,則來自日本裏千家淡交會,所使用茶具、茶粉、甜點等皆從日本精心挑選攜來。而社團法人台灣裏千家茶道北投協會也設在文物館內,在日本裏千家總部登錄為「茶道裏千家淡交會北投協會」。 北投文物館洪侃副館長說,出自莊子名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淡交會,認為朋友相交以平常心而不執著,就如潺潺流逝涓涓而去的流水,意味著茶禪一味的精神。他說關宗貴教授頂著八十四歲高齡,從日本京都遠道來台傳習茶道,十年來從未間斷,還要攜帶各種茶食茶具,大包小包提上飛機,令人深深感佩。在台灣堪稱桃李滿天下的她,嫡傳弟子也多學有專精,例如在台北東吳大學傳習茶道的祝曉梅教授,或同時兼具日本舞踊名家的鄭姵萱教授等。 洪侃同時也告訴我,不同於表千家家元(即掌門之意)多為鑑賞家或收藏家,講究器皿的華麗尊貴;裏千家比較追求佛教禪宗的「侘寂之美」,強調簡樸、自然甚或缺陷之美,因此茶席上並不講究茶碗的華麗典雅,而更品味器物本身的純樸風情。即便插花也很少看到大把豔麗的花束,而是根據不同季節所隨意摘得的小花,按真、行、草三種不同形式擺設出極簡卻不失優雅的氛圍。 洪侃引述關教授的話說,茶道最大的意義就是要鍛鍊人的品格或身心,達到盡善盡美至「和、敬、清、寂」的境界,進而體會「本來無一物」與「無一物中無盡藏」的濃濃禪意。主客珍惜相聚的機會,從茶室的擺設、器具的講究,達到用心的極致。 因此日前有幸受邀參加一場日本茶道體驗,主人是曾留學日本多年,取得日本「藤間流」古典舞踊「師範」資格的鄭美麗,在她的「美麗和服與日本舞踊學苑」寬敞的榻榻米和室舉行,請來擔任泡茶的「亭主」陳姵瑾,正是關教授的弟子,而鄭美麗則擔任「半東」協助端茶,兩人面對賓客一左一右正坐。 為表慎重,當天受邀的賓客無論男女都先換上主人事先準備的和服,而亭主與半東兩人則在傳統和服胸襟上插著懷紙與古帛紗,前者為品嘗和菓子時用,後者作為杯墊。但見亭主先行熱茶碗,再從漆器製成的精緻茶棗(即盛茶的小罐)取出綠茶粉,以杓注入沸水後用茶筅攪拌,一盞噴雪浮甌的抹茶便呈現眼前(見上圖)。 陳姵瑾說,唯恐賓客品茶時感覺苦澀,半東先奉上懷紙上的和菓子茶點,適時引出抹茶的香味;再將茶碗主花紋對著賓客奉上,客人接過茶碗後必須先以順時鐘方向轉兩次,讓主花紋向著主人,然後慢慢喝下茶湯,飲罷再以逆時鐘方向轉兩次,讓主花紋對著自己,同時仔細欣賞花紋的美。 前一篇文章 城市周記 你的信 下一篇文章 截角片語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4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5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6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7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08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9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10【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我行遲遲】春意濃【閃文集】 貓咪——就是個鬧鐘【詩】 臺中車站紀事【父母親的話】 母親 是我的啟蒙老師【時食有味】 吃豆皇帝大【遇見荷】 平安抵達 作者其他文章才女、古剎、寶洪茶茶來茶去 清代文人壺大師 陳曼生八壺發表茶來茶去 從以銀測毒談安心品茶茶來茶去 舞鶴來的花蓮蜜香紅茶茶來茶去 台北來奉茶茶來茶去 牛欄坑來的肉桂與老欉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