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巴金森氏症被發現近兩百年,但病因依舊是個謎,近日國家衛生研究院則有理論上的新發現,從老鼠身上發現,母體受細菌感染後引發的免疫過程,可能會種下胎兒成年後發生巴金森氏症的病肇。
國衛院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組研究員林兆東表示,胚胎時期發生的異常可能不會立即引起疾病,會轉為隱性的生理異常表現,經過一段時間,或受到其他疾病、環境因素、老化影響,在成年時期表現出此類的先天性疾病。
研究人員將注射了免疫刺激激素的鼠腦取出染色體,發現腦中多巴胺神經原比沒有注射的鼠腦少了許多,而多巴胺神經原減少是巴金森氏症的病理特徵。其後飼養老鼠到老,多巴胺神經原逐漸減少,同時腦內出現巴金森氏症的另一重要病理特徵「路易氏小體」,表示胚胎時期感染細菌,產生免疫刺激激素後,可能會在成年後造成巴金森氏症。
這個研究也發現,腦內用來抗氧化的穀胱甘胺酸,在注射免疫刺激激素的老鼠腦內出現代謝異常,使得腦部更加容易受到環境毒素和自身毒素的迫害,再加上血腦屏障通透性增高,造成注射免疫刺激激素的老鼠,對環境毒素超敏感,使得大量的多巴胺神經原快速流失,如此反覆暴露在環境毒素裡,勢必造成疾病從隱性變為顯性。
林兆東說,孕婦細菌感染包括細菌性陰道炎、尿路感染、骨盆腔感染、牙齦炎、口腔炎等,都會提高發炎性免疫刺激激素,這個研究證明,懷孕期間避免感染的重要,尤其胚胎約於九到十二周時開始有巴金森細胞出現,這段期間可能更加關鍵。
他說,未來可繼續尋找生物標記,以達到早期診斷、治療,這份研究也已經刊登在「實驗神經學」、「腦研究」等國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