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節節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研究發現,乳癌與塑化劑的暴露有關。由中研院、國衛院、台大醫院蒐集上萬名女性尿液樣本,追蹤後以其中一百二十八名乳癌患者、及二百五十一名對照組,發現婦女塑化劑攝取量偏高時,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一點九倍。這是全球第一份證實塑化劑與乳癌關連性的報告。
民國一百年國內爆發食品添加物起雲劑,添加塑化劑DEHP的風暴,當時從茶飲果汁到運動飲料、膠囊或錠狀保健食品,塑化劑幾乎無所不在,不少民眾驚覺不知吃下多少塑化劑。
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昨天在健康高峰論壇,發表「乳癌與塑化劑的關係」。他表示,台灣乳癌發生人數逐年上升,五十歲以前的早發性乳癌發生率,與歐美不相上下,並指出,乳癌發生有多重因子,除了動物性脂肪攝取過多、懷孕、哺乳時間晚、初經年齡早之外,與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的暴露也有關。
為探討塑化劑的暴露量,這項研究從民國八十年自台灣七個社區、蒐集近一萬二千名婦女的尿液樣本,多年追蹤後取一百二十八名乳癌患者、二百五十一名對照組,分析尿液中的代謝物。
研究發現,若塑化劑的暴露量高,乳癌風險高出一點九倍。若塑化物代謝能力不佳,乳癌風險高出一點七倍。若暴露量高且代謝力不佳,乳癌風險更高出三點四倍。
陳建仁說,環境荷爾蒙會干擾人體荷爾蒙運作,多數人對於塑化劑的代謝能力正常。但如果是惡意添加塑化劑,喝一瓶運動飲料,會攝取到可容許量七倍的塑化劑,或是有少數人因為基因體質因素,對塑化劑代謝能力差較,就可能增加乳癌風險。
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節節上升,陳建仁建議婦女要重視篩檢,及早發現、治療。
乳癌疫苗 最快明年上市
【本報台北訊】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昨在健康高峰論壇以「疫苗根治乳癌 未來不是夢」為題發表演說。他指出,全球第一個醣分子乳癌疫苗最快明年上市,目前乳癌疫苗已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未來乳癌晚期患者,只要打九針疫苗就有機會延緩惡化,也可望作為乳癌及其他十五種癌症的預防。
翁啟惠表示,過去癌症研究多是從蛋白質下手,而中研院研究團隊則是從尋找癌細胞上特殊分子出發,發現許多癌細胞表面會出現一般正常細胞沒有的醣分子,並針對這種特殊的醣分子設計了第一代的乳癌疫苗最為晚期乳癌的治療,目前已進入第三期。
除了乳癌的治療,翁啟惠說,九成八的乳癌患者癌細胞上都有三種特殊的醣分子,而這三種醣分子也同時出現其他十五種不同癌症中,如肺、肝、大腸、口腔、胃、胰臟、攝護腺、卵巢、腦、食道、腎臟、子宮頸癌等,因此,醣分子疫苗不只能作為乳癌的治療,未來也可望當作這些癌症的預防方式。
醣分子乳癌疫苗的臨床試驗,由台大醫院外科教授、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黃俊升擔任全球計畫主持人,他說,目前共收案三百四十二名復發、轉移的乳癌患者,每三周打一次疫苗,共要打九針,預計半年完成治療,觀察患者的治療情形。
「目前要預防乳癌是人人有機會、各個沒把握」,黃俊升昨天也發表「乳癌篩檢面面觀」演講,他說,乳癌與基因、環境汙染、飲食習慣以及生育年齡息息相關,因此進行乳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降低乳癌對生命威脅的最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