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陳島撤退往事 九旬嬤歷歷在目

 |2014.07.18
1478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由文化部主辦的「島嶼、碼頭、新故鄉: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六月十七日起在中正紀念堂展出近一個月,吸引七萬餘人次參觀,引起廣大迴響。「尋找影中人」活動,在參觀民眾口耳相傳與大陳義胞熱心尋找,已尋得十人。

經營畫廊的張春法,在開幕當天現場,即認出民國四十四年二月,鄰居哥哥程洪友背著當年三歲的他登上基隆港西二、西三碼頭。

一照片是當年還是少婦的顏金彩英,背著襁褓中的兒子顏安富登陸的畫面,時至今日,大陳島撤退已近六十年,顏金彩英高齡九十歲,目前和兒子住在花蓮的大陳一村,顏奶奶仍思緒清晰地聊著當年從大陳撤退情形。

另一個照片故事是劉廉一將軍慰問寧海義胞的畫面,影中人為葉人聖及葉志鵬父子現居台北市,時至今日,葉人聖已是百多歲的人瑞。

民國四十四年一月,中共首次採取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模式,大舉進攻大陳島北方的一江山,國軍在王生明將軍領導下浴血奮戰,在眾寡懸殊形勢下失守。由於一江山是大陳島的屏障,失去一江山後,大陳島的安危受到嚴重威脅。政府基於戰略考量,決定撤退大陳全體軍民,整個大陳撤退計畫稱之為「金剛計畫」。同年二月,大陳義胞、反共救國軍、軍眷及大陳防衛司令部和第四十六師全體官兵,在國軍指揮、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分批平安抵達基隆港。

大陳人背負原鄉記憶踏上異鄉,在台灣這個新故鄉繼續生根茁壯,經歷文化適應與自我定位的摸索與掙扎,也讓台灣社會呈現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