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疊御筆詩都用黃紙包好。圖/取自網路
新發現的乾隆御筆詩,保存良好。圖/取自網路
【本報綜合報導】大陸《成都商報》報導,北京故宮日前清理文物時,發現兩箱乾隆皇帝二萬八千首御筆詩,已啟動御制詩文稿整理和研究,這批詩作即將面世。專家表示,「詩作對他來說,就像現代人的『微博』一樣」。學者也認為,乾隆的御制詩「歷史價值超過藝術價值」。
大陸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這批長方的白色紙頁上用蠅頭小楷寫著詩句,每疊詩頁用黃色封條封好,再用黃紙包好。「過去庫房裡有一萬七千首乾隆的詩,加上這次發現的,共有四萬五千多首」。
「史傳乾隆皇帝喜歡吟詩作賦,有四萬多首詩作。先前對此爭議及代筆的傳聞,這或許是最有力佐證。也能說明:乾隆皇帝非常勤奮,幾乎每天都寫詩,就像作功課一樣。」
單霽翔說,這些乾隆詩文稿包含乾隆一生的詩文作品,既有御筆稿(朱筆),也有大臣謄寫稿(墨筆),具有文化與考古價值。「拿破侖一件手稿曾拍賣天價,館藏如此大量珍貴的乾隆親筆詩稿,價值無法估量。」
古今中外寫詩最多的人
據統計,乾隆所寫詩作有四萬多首,意味著乾隆八十八年人生中,每天要寫一點三首詩,而《全唐詩》共有兩千多位作者,也不過四萬多首詩,乾隆一人之力就超過了。據說他是古今中外寫詩最多的人。
單霽翔說,乾隆寫的是紀實詩,記當天或某個時期的事件以及國家大事,幾乎每一句後面都有一個「註」(即這句詩的意思),所以篇幅較長。
專家也表示,故宮很多文物如瓷器、畫作上都有乾隆題寫的詩作,乾隆「家天下」的思想,讓他覺得這些都是自己的,數量很多,但質量不高。他沒有把詩歌當做文學創作,因他是皇帝,他說好也沒人說不好。「乾隆把什麼都寫到詩裡頭,這些詩作能彌補當時歷史紀錄的不足。」
金庸諷詩文 連秀才都不如
乾隆酷喜弄墨,但在詩賦天分有限。他的幾萬首詩,沒有廣為傳誦的後世佳作,最為街巷百姓津津樂道的,竟然是「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到此處是乾隆原著,然後乾隆大詩人就頓足沉吟,苦思而不得一句,紀曉嵐隨口說了句「飛入蘆花都不見」,於是乾隆大喜,稱為絕妙。
金庸曾以辛辣語言諷刺乾隆的詩文,斥之曰「連秀才都不如」,認為乾隆的墨寶玷汙了當世之作,玷汙了各大名勝古蹟。金庸在小說《書劍恩仇錄》裡寫道,「他(指乾隆)最愛賣弄才學,這次南來,到處吟詩題字,唐突勝景,作踐(賤)山水。」
《讀項羽紀》
鹿走荒郊壯士追,蛙聲紫色總男兒。
拔山扛鼎興何暴,齒劍辭騅志不移。
天下不聞歌楚些,帳中唯見嘆虞兮。
故鄉三戶終何在?千載烏江不洗悲。
《題史可法像》
紀文已識一篇篤,予謚仍留兩字芳。
凡此無非勵臣節,監茲可不慎君綱。
象斯睹矣牘斯撫,月與霽而風與光。
井命復書書卷內,千秋忠跡表維揚。
《三月初八日幸圓明園》
秉時禦氣暮春初,靈沼靈臺艷裔舒。
似毯綠茵承步輦,含胎紅杏倚玫除。
下空回雁無憂弋,畫水文鱗底用漁。
滿眼韶光如有待,東風著意為吹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