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行走 何寄澎永遠搜索 台灣現代散文底蘊

李瑞騰 |2014.07.02
2697觀看次
字級

文/李瑞騰

考試委員何寄澎教授在順利續任之際,六月間出版他論述台灣散文的專書《永遠的搜索》(台北:聯經)。這說明他不忘本業,未曾停歇其散文研究。

在台灣,中文系出身的學者,能出入古今、遊走於學院門牆內外且又有優越的表現者,誠不多見,何寄澎是極特殊的一位。他是台大中文系博士,長期任教該系,曾任學務長、中文系主任、台文所所長;有一段時間,還兼幼獅文化公司總編輯,現借調為考試院考試委員。別人視為繁瑣的行政工作,他舉重若輕,從容自如。

寄澎最初的專業表現讓我印象深刻,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他參與長橋出版社古典詩詞賞析工作,稍後更出版《總是玉關情──唐代邊塞詩初探》(台北:聯經,一九七八)、《落日照大旗──中國古典詩中的邊塞》(台北:故鄉,一九八一),都讓我讚嘆。那大約也是我致力於中國古典詩的探討,並參與普及化的一段時間,我看著寄澎的著作學習古典詩的實際批評,以現代方式再現古典之美。

那時雖沒什麼往來,但總覺得是走在同一條路上的朋友,特別是一九八○年代前期,我開始編書、編報紙副刊和文學刊物,在那個現代文學在中文系沒有地位的年代,寄澎和他的朋友們共同編選了現代文學三大文類的賞析專書,裡面有大文學史的宏觀視野,也有文理脈絡的細部解讀。我那時已有一些出版經驗,現代感也強,對於寄澎能從古典的範域走出來耕耘現代,多了一些敬佩之心。

其後,寄澎的主要關懷由唐而宋,他研究起宋代的古文運動,不只研究思潮、運動,也閱讀名家名作,體會既深,一但轉而探討當代散文,視野形成格局,成就自是非凡。

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寄澎一邊講學上庠,一邊仍在古文領域清理相關研究文獻,且開始以面對韓愈、歐陽修的態度和方法來面對當代散文大家,首先是林文月,然後是簡媜和楊牧,態度是認真的,方法是嚴謹的,重點放在一個真正的作者如何真誠的面對自我的問題,他剖情析采,就是要探討作家如何觀照生命?如何展現其胞與情懷?如何求新求變?怎樣形成特色、格調?具有什麼樣的文學史意義?他在微觀行文動狀之外,宏觀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下所寫的作品群,從散文作家論的立場來看,論人評文,強調特色;他擅長歸納,分析性亦強,沿波討源,雖幽必顯。

寄澎另在幾場研討會中應邀演講張秀亞、王鼎鈞、梁實秋,並有幾篇擲地有聲的專論:論當代台灣散文中的女性形象、論一九八、九○年代台灣散文的蛻變、論林文月與蔡珠兒的「飲食散文」並兼述台灣當代散文體式與格調的轉變。他有慧眼可識英雄,是台灣散文的知音。

《永遠的搜索》的「搜索」二字,取自楊牧散文集《搜索者》(台北:洪範,一九八二),語意雙關,一指作者之散文創作,一指評論家之探求作者為文之用心,寄澎在其序文之末言其「迫切」,書名則宣示其「永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於他的「觀省」,因此就有更多的期待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