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故宮國寶赴日展覽引發「國立」掛名風波,各「國立」博物館、美術館對外交流時也有類似困擾。其中,有些原本和大陸的交流形同「暫停」;有的館以其他「替代方案」取代交流展;更多人期待能有「新的作法」讓眾館所「解套」。
國立台灣美術館過去幾年來,每兩年一次與大陸中國美術館合辦兩岸當代藝術交流展,一來一往對等輪流辦展,迄今已三屆。該館原本應在目前和陸方洽談明年將舉行的展覽,結果卻處於「暫停」狀態。
國美館館長黃才郎表示,過去兩岸合作辦展雙方各自依循「當地規定」辦理,該館赴大陸辦展掛的是「台灣美術館」頭銜,在台灣才恢復全銜載示。不過,現在因為上級堅持「國立」全銜載示,「沒辦法繼續談下一屆展覽」,兩館行之有年的交流展呈膠著狀。只能期待出現「轉機」。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呂理政表示,一切奉行文化部與外交部的共識,凡是赴外交流,一律以「國立」全銜載示為先決條件,否則「拉倒」。他也坦言,故宮事件鬧大後,對各館來說是有點「困擾」。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則說,以往與大陸交流,各館皆「擱置爭議」、以實質交流為優先考量。若「國立」全銜一味上綱,恐怕將妨礙台灣各館所對外交流。
二○一○年,國立台灣博物館曾與湖北省博物館達成協議,將出借台博館國寶「鄭成功畫像」赴陸交流。該館原本評估,擁有最多國寶的故宮及中研院,因文物多來自大陸,卡在「司法免扣押」這一關無法赴大陸。原本就屬於台灣的「鄭成功畫像」則沒有這個問題,但還是沒有獲准。
台博館館長陳濟民認為,與大陸交流並非只有展覽一途,其他如出版、研討會等形式還是可以達到交流的目的。這回故宮涉及政治問題,各館未來只好更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