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從經典的出土過程看來,《華嚴經》是由許多同類小經集合而成,具有「叢書」性質。今日我們所看到的六十、八十華嚴,是在中亞被某些佛學專家編纂起來,並加上品名而成的大套書。
品,相當於現代的篇、章,例如〈世主妙嚴品〉、〈入法界品〉等。其中「世主妙嚴」、「入法界」是編輯者加上去的,類似今日的「標題」,讓內容更加一目了然。
這些編輯者是誰?他們已湮沒在歷史洪流中,但推斷不是一人、一地之力所能造就。
據專家指出,這些出土文獻由印度傳入中亞,咸信是在和闐(今新疆和田縣)經人加以整理、編輯,他們可說是佛教史上的無名英雄!不過今日和田縣已成為伊斯蘭教的天下,難尋佛教遺跡了。
《華嚴經》的最古原型是《佛說兜沙經》,為東漢支婁迦讖譯,約當西元一八○年,其內容相當於八十卷本的〈如來名號品〉與〈光明覺品〉之部分。只有短短一卷,但具有重要歷史地位。原因無他,它開啟了華嚴系列經典的翻譯、東傳之路。
「兜沙」究竟是何義?學術界有二種說法:
第一,它是「十」(daŚaka)的音譯。
持此主張者為日本學者荻原雲來,他從藏本《華嚴經》考察屬「十」無疑。這是著重在經文大量出現「十」:十方、十佛剎塵、十住、十法、十道、十鎮、十億大海、十億須彌山……之故。
第二,它是「如來」的音譯。
如來,梵語tathāgata與「兜沙」似乎無甚關係,其實不然。持此主張者為日本學者近藤隆晃,他認為經典中出現的「怛沙竭」、「兜沙陀」、「多沙陀」等字,是「如來」的古譯名,其中「兜沙陀」簡化後成了「兜沙」,也就是說《佛說兜沙經》即《佛說如來經》,此說得到印順導師之認同(參見印老《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與開展》)。
總之,由於《佛說兜沙經》在二千年前出土、譯成中文,此後一卷卷、一篋篋梵文原本傳入,使得《華嚴經》陸續完備,是後人必須要感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