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道不憂貧

文/慧倫摘錄 |2014.06.29
1373觀看次
字級
慧倫法師

文/慧倫摘錄

圖/人間社

三十三年前(一九八一年九月),星雲大師為當時「佛教的現狀,僧眾的臧否……耿耿於懷,甚至憂心忡忡」,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開示了「怎樣做個佛光人第四講」,提出佛光人「不私自募緣、不私自請託、不私置產業、不私造飲食」的理念,既點出了當時佛教界的弊病,闡述身為僧眾應具備的修道者風範,也形塑了未來佛光人應有的精神樣貌,節錄其內容如下:

不私自募緣

化緣,在佛教裏是件很美而又很有意義的好事,佛教界的事業,要靠緣才能辦理。善緣善事如果不當的運用,強捐強募,私有私占,致使美好的緣法,成了惡緣惡事。

近來,由於各大德的弘傳聖教,佛教徒也逐漸增加,化緣並非十分困難之事,所以一些無志無願的僧徒,不想去用自己的智慧道德、苦勞犧牲來奉獻給佛教,卻先想到化緣,招致了信徒的窮於應付,自己縱有收穫,但佛教的公益,佛教的尊嚴,損失了更多!

佛光人,應有憂道不憂貧的精神,除佛法公眾的事業以外,絕不私自向信徒化緣,寧可無衣無食,無錢無緣,也不私自化緣。

不私自請託

佛光人不私自化緣,更不私自請託。一些不明事理不顧大體的僧眾,見到信徒,就有訴說不完的一些請託,信徒買好以後,你是出家師父,他不好意思要錢,只得說由我供養好了。

語云:「人到無求品自高」,《八大人覺經》云:「無自多求,增長罪惡。」

佛光人應學普賢菩薩之願「請佛住世」,「請轉法輪」,寧可求法求道,也不要向世俗請託。當然,人間所貴者,相互依助,虛心請託,也是公共關係,但為弘法利生,即使向人叩頭請託也無可厚非,但不可為一己之私利,忘記僧寶的尊嚴,走權勢之門,託自己私事。佛教裏如能請託愈少,僧寶的地位就會愈高。

不私置產業

我常看到年輕的學道者,當他們產業有了的時候,自己的道業就沒有了。財產,對俗家人有其必要,但對出家人,如果他不會運用財產的話,產業會埋葬一個修道者。世俗之人,產業愈多愈好;學道之人,產業愈少愈好。否則,產業不但不能幫助修道,反而成為修道的障礙。

佛光人除了常住公眾的產業以外,自己千萬不可存有置產的私心,因為私置產業,長養貪心,貪欲的洪流,會把吾人本已安住的身心沖失啊!

不私造飲食

叢林裏面在大寮監齋侍者像旁,寫一聯曰:「未供先嘗三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鎚。」可見過去大陸諸大叢林,已早注意到私造飲食,會使僧團弊病叢生。

在佛教裏做住持當家,學問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品德和供養心。本山對大眾是有心供養的,尤其飲食、燈光、熱水,不願意限制大眾,但私造飲食,絕對不許可的。

本山所有設備,已夠大眾使用。若有賓客,可在朝山會館用餐,若是有病,如意寮中可以方便飲食;若因公務誤餐,法味堂中留有菜飯;若是特別喜吃酸甜苦辣者,可以吩咐典座特別製造供養大眾。

佛光人應體會開山建寺之苦心,了解僧團制度之重要,千萬要遵守,絕不私造飲食。

佛光人如果都能奉行以上各點,則我佛光常住,必能團結自強光大佛教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