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人的處事原則

文/妙蓮摘錄 |2014.06.22
5685觀看次
字級
妙蓮法師
佛光人的處事原則

文/妙蓮摘錄

圖/人間社

曾有記者問星雲大師:您怎麼評價您的一生呢?

星雲大師說:我評價自己,有四句話——光榮歸於佛陀,所有的光榮不是我的,是佛祖的;成就歸於大眾,所有的成就也不是我的,是大家的;利益歸於常住,假如有人要給什麼利益,不是給我的,是給常住寺廟的;功德歸於信徒,我自己很平凡,也很快樂。

這讓我們見識到,偉大源於安忍一切磨難,深廣則來自寬大包容。這也是一種無私無我的廣大心量的回向,願意將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以拔除眾生的苦惱,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回向的原理,就好像手持蠟燭炬引燃其他的蠟燭,本身的光芒不但未減弱,反而由於點亮其他的蠟燭而使室內更加明亮。

因此佛光人的處事原則,以四點分別說明:

一、光榮歸於佛陀

佛教有一句話說:「仗佛光明。」的確,在佛陀的慈光照耀下,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在佛陀的法水滋潤下,我們的人生充滿活力;在佛陀的威德感召下,我們的生活 有了目標;在佛陀的願力加持下,我們的人間擁有歡喜。

因此,當我們有所進步時、被人讚譽時,一切的榮耀都應當歸佛陀。即使我們為教犧牲,為常住效勞,為社會奉獻,為眾生捨命,所得到的一切光榮也應該全部歸於佛陀。

二、成就歸於大眾

佛光山近四十年來,在全球五大洲建設百餘間別分院,在世界成立百餘所佛光協會,在海內外興辦十六間佛教學院、四所社會大學、九家佛光緣美術館,每月發行數十萬份《人間福報》,其他如佛教藏經的新編、養老育幼的照顧、醫院診所的設施、生老病死的歸宿等等,佛光山也都全力以赴,成績斐然,凡此均已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及各級政府褒揚。

對於這一切的成就,應歸功於全體大眾,如果不是因為信施大眾的發心,我們哪裡能做出這麼多的事業,造福這麼多的有情?所謂「獨木難支,眾擎易舉」,大眾的力量不容忽視。沒有佛陀,就沒有佛教!沒有信施大眾,就沒有佛光山!

三、利益歸於常住

佛光山融和原始僧團「利和同均」的理念與現代社會福利分攤的思想,主張佛光人將淨財收入交歸常住統籌處理,因為佛光人修行辦道的資糧都由常住供給,佛光人學佛讀書的費用皆由常住支付,所以一切服務所得均應反哺常住,一切智慧收入當然也應該交回常住。

古德有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常住有了豐沛的財源可資活用,才能滋潤更多的菩提種子,成就波瀾壯闊的佛教事業。

四、功德歸於檀那

檀那到寺院來上香禮拜、念佛參禪、聽經聞法、布施行善,或到寺院來義務服務、護持三寶、參與活動、貢獻力量……。由於檀那的護持,成就了佛教的進步;由於檀那的發心,促進了正法的久住,所以佛光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視檀那為親人,懇切招待,甚至應該抱持僧信一體的認知,視他如己,為其著想,藉著聯絡交流,分擔他們的憂悲苦惱;藉著馨香祝禱,分享他們的健康快樂。

此外,我們更要發揚「存財於信徒」的理念,讓檀那在遊刃有餘的情況下積善培福,凡此都是「將功德歸於檀那」。

經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一切都是眾緣和合所成,希望佛光人要隨時提醒自己:

第一、佛光人

將光榮歸於佛陀。

第二、佛光人

將成就歸於大眾。

第三、佛光人

將利益歸於常住。

第四、佛光人

將功德歸於檀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