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市在陽明山、紗帽山一帶,找到六十年前,蔣中正總統因應中共研發核武,密令興建的大型德式地下防空抗炸地堡,市府按掩體原設計復舊,在地底十四公尺最深處當年蔣中正指揮作戰的一號室,將「總統府」牌匾再掛上。
這座冷戰時期全台第一個先進防爆地下軍事工程,整建後首度曝光,預計年底免費對外開放。
專業建築師以3D專業技術,測繪出掩體在地下完整的鐘型圓錐形建築與螺旋坡道設計,與好萊塢電影《普羅米修斯》外星工程師的地下星艦掩體設計雷同。防空洞有任何一處坍塌被堵住,都可從其他出口脫離。
陽明山湖山里民國一百年申請經費,執行農村改造計畫,意外發掘出軍事遺跡背後的故事。根據查訪,政府遷台後,草山行館成為蔣中正的官邸,面對大陸研發核武,台灣接獲美方預警,由工兵部隊與外國軍事顧問合作,在接近草山行館與中山樓的地底下,開鑿興建能抵禦常規武器與核子攻擊的地下掩體,至今仍稱「能抵擋原子彈的防空洞」。
掩體一九五四年完工,容納六百人,包括蔣的侍衛隊與重要部會首長。整體結構為砲彈型圓錐型設計,在三個不同方向與樓層設有出入口,一、二號主要入口有厚防爆牆壁阻隔,炸彈無法攻擊。
地方耆老說,碉堡設計深處最底層的一號房,是蔣中正戰時臨時辦公室,完工後蔣曾到場視察但未使用。民國六十年颱風,民眾攜乾糧進避難,但都待在地下一樓,沒敢走到地下三樓的「地下總統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