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來台灣訪問,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確是件大事。
聚焦基層 與學生座談
一九八七年台灣開放民眾赴陸探親以來,兩岸就進入民間交流階段。在一九九一年,兩岸分別成立海基會與海協會後,邁向白手套的機構互動。一九九三年辜汪會談,為兩岸制度性交流畫下歷史新頁。今年二月十一日,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訪問大陸,張志軍本月二十五日回訪,從此,兩岸官方的常態溝通管道可算是正式形成,兩岸關係走進新頁。
雖然這次張志軍來訪,未安排與藍綠高層政治人物互動,也未觸及任何政治議題,但張志軍來訪,就是高度政治性事件。
經過「太陽花學運」,服貿協議在立法院受阻後,張志軍仍然訪台,就是大陸對兩岸和平發展的路線充分自信的展現。在七合一選舉不到半年前,張志軍願意與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等尋求連任的現任市長見面,表示大陸自認為已經不是台灣選舉的負面,而是正面因素。張志軍此行多聚焦與台灣基層交流,包括中小企業、中下階層民眾與中南部地區,並安排與台灣學生座談互動,顯示大陸對台工作已將重點全面下沉。
創新思維 互設辦事處
相對於大陸對台工作的自信,台灣在兩岸關係的思考中,仍缺少創新思維。國民黨仍舊拘泥於「維持現狀」、「只經不政」;民進黨則在是否要「凍結台獨黨綱」中徘徊,一些年輕人還沈浸於太陽花「反中」與「仇中」的反服貿成果。台灣各政黨不僅沒在兩岸政治定位思維創新,連兩岸的經貿關係腳步如何進展,都莫衷一是。
張志軍訪台,可以帶給台灣一些啟示。第一、兩岸和平發展已經形成一個有機體,本身已有了生命,它的路線已經不會受到任何一、二件事情阻礙。第二、台灣應該思考為這個有機體注入什麼樣的元素,才能更確保符合台灣利益的兩岸和平發展路線。
王郁琦與張志軍互訪已實現,下一步就是雙方互設辦事處。希望張志軍來台之際,就此事與台灣朝野充分交換看法,並尋求在北、中、南設置辦事處的可行性及需要性評估,讓兩岸爾後能從目前人員及相關首長的常態化交流,走向機構的制度化設置。
了解民情 思考更全面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期許張志軍能走出兩岸善緣,也希望台灣的朋友,用溫暖的歡喜來接待張主任,讓他們一行能夠感受台灣社會的和諧、民眾的善良純樸及包容與慈悲。
我們也希望張志軍此行能豐收圓滿,透過這次走訪,更了解台灣民眾的需要,幫助北京在推動對台政策時,能更全面的思考。
我們也寄望台灣無懼地大步前行,用創新態度處理最核心的兩岸政治定位問題,並積極推動兩岸互設辦事處,讓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更為平順與寬廣。
張亞中(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