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莊淇銘
錯誤制度 影響國家競爭力
筆者於《12年國教的危機與因應》書中指出,十二年國教有諸多錯誤的制度,這些錯誤的制度,一旦推動,將嚴重破壞十二年國教的目標。應全面檢討十二年國教,不要再將傷害擴大。
為什麼錯誤的十二年國教制度,會破壞十二年國教自己定的目標呢?首先,我們來看以下的十二年國教的目標。
一、提升國民基本知能,培養現代公民素養。
二、強化國民基本能力,厚植國家經濟競爭力。
三、建立學力檢測機制,確保學生學力品質。
四、充實高級中等學校資源,均衡區域與城鄉教育發展。
五、落實學生性向探索與生涯輔導,引導多元適性升學或就業。
六、舒緩升學壓力,引導國中正常教學與五育均衡發展。
七、促進教育機會均等,追求社會公平正義。
先談第二點,強化國民基本能力,厚植國家經濟競爭力。由於十二年國教要降低數學必修時數,除了引發中研院多位院士連暑反對外,企業界亦表達憂心。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公開表示,降低數學必修時數,將影響人才競爭力。如果實施下去,在十至二十年間,台灣恐怕找不到科技人才。台灣資訊科技(IT)產業能有今天傲人的產值,就是靠當初科學基礎教育,培養大量理工人才。很清楚的,十二年國教不但沒有厚植國家經濟競爭力,反而在降低國家經濟競爭力。
第六點,舒緩升學壓力,引導國中正常教學與五育均衡發展。從二十七萬考生的焦慮與對制度不公平的憤怒,就知道十二年國教的推動就在破壞這個目標。升學壓力比以前更大更高。
北北基以作文成績定天下,如何引導五育正常發展?反而是向作文嚴重傾斜。筆者早就為文指出,這種錯誤升學制度將回到「科舉取士」以寫文章能力為主,從五育均衡發展限縮到智育為主。更離譜的,扭曲到以智育諸多能力中的作文能力為主要決定項目。
靜心準備特招 再看二免如何修正
此次十一年國教一免放榜後,由於錄取的標準,以單一作文為主,凌駕多元能力。導致多元能力好的學生,因為作文稍差一級,就掉到後面排名學校。再加上賭博式的志願序,又讓不少學子掉到後面志願,有的甚至沒學校念。
教育部不思檢討,還藉口連連。藉口之一是怪明星學校釋出的名額太少。對我研究十二年國教的人來說,剛好相反。此次免試會遭到如此大的反彈,就是完全單一能力凌駕多元能力。主觀取代客觀,因為作文分數的認定某種程度的主觀。而志願序的錯誤設計,也違背了有甚麼樣的能力就到甚麼樣的志願之原則。
對第一次「免試升學」不滿意的考生及家長,可以先靜下來。考生應專心的準備特色招生。因為特色招生比較像以前的「基測」。沒有眾多的比序問題。等特色招生結束後,再看教育部在第二次「免試升學」如何修正。
特色招生每區不太一樣。基本上,以考國、英、數、社、自等學科為主。以考試分數分發。如此一來,上述免試的缺點全部消失。有多少能力就進甚麼樣的志願。在公平性,在適性揚才真正符合教育的基本精神。想想,如果這次這些明星學校,名額全部免試,那不是更不公平?
而特色招生名額相對比一免多,且考試制度公平。若心不靜下來,對即將要來臨的特色招生之考試準備,會產生不利的影響。由於各區的特色招生不同,老師及家長應輔導考生進行了解,以便正確的準備。
教育部宣稱今年有七個就學區不考特招,顯示他們可以在一免就讓大部分學生就定位。這句話是本末倒置,如果北北基明星學校全部免試,沒有特招,當然一免就全部定位。只是,我們要這種違背教育精神,違背公平性的錯誤定位幹嘛?教育部思維再不改,那真是莘莘學子的悲哀!
敷衍、塘塞 將是國家之禍
去年當社會對十二年國教的疑慮愈來愈大,許多家長及學生則質疑十二年國教,在未準備好之下,就把學生當實驗。
當時,教育部長蔣偉寧強調,「不可能拿孩子做實驗」,「十二年國教絕不是試驗,也只能成功」。筆者當時就回應,說真的,蔣部長這個回應,一點都不科學,也不合邏輯。
首先,十二年國教實施的主要對象是學生,當然是拿孩子來實驗十二年國教,要不然拿誰來實驗? 拿教育部長來實驗嗎?當然不是,而是「教育部拿孩子來實驗」。
此次會考結束後,由於錯誤的設計,許多考生及家長內心無比煎熬,甚至要求蔣偉寧部長幫忙填志願。現在看,「十二年國教絕不是試驗,也只能成功」,這句話現在聽在二十七萬考生及家長耳中不是既可笑也荒謬嗎?這就是教育部口號塘塞、敷衍的例子之一。
再看,這次北北基會考,北北基曾行文教育部,希望作文分數要排在A++ ,A+之後比序。教育部不准,回答的原因是「違背十二年國教的精神」,但是,高雄考區卻排在A++,A+之後比序。
根據教育部的說法,那就是教育部讓高雄區違背十二年國教的精神。這是塘塞敷衍例子之二。
同樣的,減少高中數學時數,其原因也是同樣的荒謬。
教育部的原因竟是:「學生學習數學很痛苦。」這是塘塞敷衍例子之三。
要知道,數學是各科學的基礎。數學不好,學物理,學化學,一定痛苦。按照教育部這種錯誤的觀念,將來會有很多數學、物理及化學程度不好的學生。
這些學生畢業進了社會求職時,將會真正嘗到「痛苦」,因為他們不具備科技界所需要的「競爭力」。
我們要問教育部,為什麼十二年國教不但還沒準備好,且問題叢生,就要讓孩子成為實驗品?
教育部應全面檢討十二年國教,提出正確方案,供全民檢驗,因為,再不檢討,將繼續塘塞下去,將是「國家之禍」。
主觀凌駕客觀 扶弱變成抑弱
本文要檢討十二年國教的另兩個問題。
一、主觀凌駕客觀
由於會考成績只分三個等級,許多學生都會同分。同分後,就以其他三分之二總分來比序。 可是其他三分之二是要主觀判斷的,比如,「均衡學習」、「多元學習表現」中的技藝、品德、日常生活表現等細項。這些項目的評定相當主觀,無法量化。
以「適性輔導」為例,老師決定學生的「適性」,老師的判斷就一定正確嗎?我演講時常說,如果「適性輔導」這一項在發明家愛迪生的學校實施,那愛迪生這一項不就是「白癡」然後吃「鴨蛋」?
我對會批評或建議學校的學生,認為是好的日常生活表現。但有老師認為學生不該批評學校,應該服從學校的任何決定。
同樣的學生,在我班上可能我打九十分,在其他老師班上,可能五十分,這樣真的客觀嗎?而作文分數不也是批卷老師某種程度的主觀認定?
二、扶弱變成抑弱
十二年國教的升學項目比序有太多對弱勢不利。例如將技藝列入比序,弱勢家庭哪有能力送小孩學技藝?
不少弱勢家庭孩子,有的要幫家裡做事;有的要打零工,又哪有時間學技藝?而富裕家庭,從小就可以送孩子到各種才藝班,占有絕對的優勢。
又如比證照數量,一張證照至少考一次試,未必一考就過。要報名費和教材費,弱勢家庭如何負擔得起?對家境好的家庭,可以充分提供孩子考證照所需,甚至到證照補習班。
就近入學對弱勢的學生就更不公平了。有錢住好學區的學生,有利於進入好學校。 住在明星中學附近的學生有福了,因為十二年國教送你們一個「天上掉下的禮物」。沒有拿到禮物的學生,只要你老爸老媽有錢在學區買棟房子,一樣可以收到「天上掉下的禮物」。
國教行動聯盟召集人、台大應用力學所教授王立昇指出,有些招生區超額比序採計獎懲、競賽成績,這些可以用錢取得的,對弱勢生不公平。
簡單變複雜 免試成多試
十二年國教的入學方式是「化簡為繁」?將招生分成兩類:特色招生與免試入學。免試入學的評比又分兩類:一、會考。二、多元學習成就與志願分流結合參考的選才機制。下分:「學生志願序」、「就近入學」、「扶助弱勢」、「學生畢(結)業資格」、「均衡學習」、「適性輔導」、「多元學習表現」、「國中教育會考表現」等項目進行加總分。
再依照相關總分去比較。總分同分再比序。說真的,光想到這裡就頭痛了,更不要說要依照這辦法升學的家長與學生了。
教育的核心是學習成效,應該讓入學方式簡單,但是,學習的成果很豐富。如美國進入大學就是看SAT測驗及在校成績。十二年國教是讓入學很複雜,學習成效變差。
十二年國教讓人不解的就是強調免試升學。但十二年國教的升學方式,比現在還多樣。大多要考試,而且還要考很多試。」
許多朋友聽完我的說明後回說:「那免試入學不是在誤導社會?」我說:「這樣比較容易誤導社會接受。」我在全國各地演講時,有不少人支持C版十二年國教。
然而當許多家長聽我說明整個C版的十二年國教並非免試,而是多種項目成績比序後都憂心忡忡。一個接一個的考試,增加了老師、家長及學生的負擔,這是「加苦於民」,那是「苦民所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