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毅年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王風.采葛〉
此詩共三章,全詩僅換了六個字,用疊章重唱形式,表示相思程度的加強。由「三月」而「三秋」而「三歲」,誇張的程度由小而大,表示相思的程度由淺而深。
詩中的這個男子,愛上了一個採葛(蕭、艾)的女子,感覺一天看不到她,就像過了三個月、三個秋天(一說三個季節),乃至三年一樣,可見他的思慕有多麼的強烈!成語「一日三秋」,即源出於此詩。〈鄭風.子衿〉章也有「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據說,有人要愛因斯坦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說明相對論的概念,他即以戀愛中男女對於時間的各種感受為例證。「一日三秋」應該是說明心理時間變慢的最佳例證吧!
不過,也未必就用在情人之間,也未必就用在思慕方面。如魯迅的《孤獨者》裡寫道:「我便推開門走進他的客廳去。真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滿眼是淒涼和空空洞洞,不但器具所餘無幾了,連書籍也只剩了在S城絕沒有人會要的幾本洋裝書。屋中間的圓桌還在,先前曾經常常圍繞著憂鬱慷慨的青年、懷才不遇的奇士,和骯髒吵鬧的孩子們的,現在卻見得很閒靜,只在面上蒙著一層薄薄的灰塵。」
這裡的「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表現主人公魏連殳的境遇變化之大,恍如隔世,而與男女之情、思慕之意無關。
古人賦詩,常「斷章取義」。如毛《傳》以此詩狀朝士疑懼:「一日不見於君,憂懼於讒矣。」鄭《箋》以〈鄭風.子衿〉的「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狀朋友相思,「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故思之甚。」今人自也不妨如此。
原文今譯:
她去採葛啦,我一日不看見她,感覺像隔了三個月啦!她去採蕭啦,我一日不看見她,感覺像隔了三個秋天啦!她去採艾啦,我一日不看見她,感覺像隔了三個年頭啦!
(在自龍圖騰《《詩騷一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