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我皆擔任班長,同時扮演老師的小幫手,當時一年級班導——前雲林縣復興國小蕭秀珠校長,每逢數學課就會叫我上台畫圖形,我通常視數量多寡,畫大樹、小草、蘋果或茶杯等簡易圖形代替圓圈。
有次我站在板凳上畫茶杯時,突然傳來老師聲音:「班長,妳的茶杯可以試做變化喔!」我以為是畫得不好,快掉淚地呆立板凳上不知如何是好,回頭看到老師和藹的笑容:「因為妳很聰明,可以試試看做變化啊!」我立即在每個杯加畫把柄,老師說「就是這樣,妳做到了!」
放學後循例牽羊到操場吃草,固定好插梢,獨自玩著張臂迎風追著雲兒的遊戲,累了便覓個較沒羊屎的草地上躺下。
望著天空飄來蕩去、變化多端的悠悠白雲,心裏想著老師說的「試試看,做變化」。這句話深烙腦海,化身小精靈,伴我成長。
在美編設計時的思維面向及廣度、寫作時的字句推敲斟酌、居家擺設的布置變化、烹飪時的菜料嘗試組合。乃至傳閱公文,縱無關己身業務,仍會習慣看看有否可再簡化;拜讀讚嘆其他同仁的計畫方案時,也忍不住思考如果換作是自己,會否有其他做法呢?
日前同事贈每位學員一條洛陽絲巾,攤開美麗絲巾的當下,旋即決定將此長達六尺半的牡丹絲巾框裱成牆上畫。我想:嘗試變化已為個人思維模式的本能反應。
「試試看,做變化」簡短六個字,卻是促發我樂於汲取多元新知,喜歡多方嘗試創新的動力。
每一次創意發想獲得好評同時,我必感謝恩師當年的提點!
王美懿(台中市/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