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莊 積木文化提供
玉在道教文化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道教把宇宙最高統治者稱為「玉皇大帝」,至高無上即所謂「奉之為圭臬」,圭臬其實就是玉石。煉丹術興起後,試煉珠玉(玻璃)就成為了煉丹家們的活動之一。
東漢王充在《論衡‧率性篇》中提到:「道人消爍五石,做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別。」羅伯特‧布里爾認為:「鋇在玻璃中能產生一定混濁度,因此,鋇可能是中國玻璃製造者,為獲得像玉一樣的玻璃而引入的。」
對此,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周嘉華教授等人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中國的方鉛礦多與含大量硫酸鋇的重晶石伴生,引入鋇乃是無意之舉,並非道士們有意而為。雖然中西學者的解釋在「孰為因孰為果」上有一定出入,但鋇可以提高玻璃的折射率和色散率,這一點確實為道士們熟知並加以應用。
劉志還提出中國藍和中國紫的出現,得益於兩項傑出的古代工藝:注入「熔鉛」使熔點降低,這是一種來自青銅鑄煉的技巧。早在商代,青銅器製作中就已有了鉛的蹤影;另外,高溫陶窯也功不可沒。有研究顯示,秦代燒製兵馬俑的窯,溫度可以達到攝氏九百五十到一千零五十度。俑坯在上色後即以八百到一千度的溫度鍛燒,這正好是中國紫形成的臨界溫度。
並且,鉛鋇玻璃的興衰和中國藍、中國紫的興衰在時間上非常一致。儘管鉛鋇玻璃沒落的原因始終有爭議,不過兩者幾乎同時退出歷史舞台就並非巧合。
「我相信這和道教的衰落有關」,劉志在開始這個課題的研究之後,翻閱了大量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並為這兩種盛極一時的玻璃和顏料戛然而止的命運找到了解釋,當然,他強調這只是個人觀點。
「秦朝滅亡之後,漢王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做法,使道教文化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很可能,顏料的配方因此而失傳。」儒家重「道」、「體」,輕「器」、「用」,這一點正好和道教大相逕庭。
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於其名著《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中,稱煉丹術為近代化學實驗的先驅,幾乎是不知不覺中,給煉丹的道士們在這本書裡留下了輝煌一筆,而對自然科學沒有多大興趣的儒士們,想來再也不會去擺弄那些煉丹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