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 板塊間地震 文與圖/陳慧慈 |2014.06.18 語音朗讀 136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一板塊擠壓 圖/陳慧慈 圖/陳慧慈 圖二形成海溝 圖/陳慧慈 圖三板塊的隱沒與滑動 板塊分布示意圖 圖/陳慧慈 文與圖/陳慧慈 有一天,左手和右手要比賽誰的手指力氣大。於是左右手握起拳頭,將各自的第二指輕碰後,慢慢施加相同的力量於指尖,此時兩手指會保持水平(圖一)。當兩手指的力量增加到某一個程度時,左手指靠近指尖的關節突然彎曲,因而導致右手指的關節也跟著彎曲(圖二)。當右手指的力量再增加時,它就會快速地往左手指的下面滑動(圖三),而你會感覺到手指的力量完全消失了。 根據「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所提出的「板塊構造運動學說」認為,地球的地殼可以分為七大板塊和一些小板塊,而且這些板塊都在移動,有些會互相擠壓。在板塊分布示意圖中,黑線為陸地的邊緣,其形狀和我們在地圖中看到的一樣,而紅線為各板塊的邊界。由圖中可知,板塊可以只有海洋,或陸地,或兩者都有。小朋友一定很訝異,被數千里遠的海洋隔開的澳洲和印度竟然都位在印澳板塊上,而該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擠壓,造成了大家熟知的喜馬拉雅山脈。 「板塊構造運動學說」解釋地震的成因,就像剛剛做的遊戲一樣。圖一表示互相擠壓的兩個板塊,而手指力量的慢慢增加,學理上稱為「應力累積」。板塊繼續相互擠壓會產生變形,而造成如圖二的形狀,我們稱之為「海溝」。如果另一塊板塊繼續擠壓,就會產生像圖三的情形,我們稱它為「隱沒」。最後手指力量的消失,就是大家常聽到的「板塊應力釋放」,而地震乃隨之發生。因為地震是發生在板塊之間,所以稱為「板塊間地震」。由於不斷地擠壓,兩個板塊在隱沒帶會重覆地滑動,因而經常發生地震。 現在我們再仔細看板塊分布示意圖,你會發現,台灣的東部正好是菲律賓板塊(遊戲中的右手指)和歐亞板塊(遊戲中的左手指)的交界處,而菲律賓板塊是向歐亞板塊的下面隱沒,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灣東部會經常發生地震了。 對了,幾乎貫穿花蓮縣和台東縣的「花東縱谷」是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靠海的海岸山脈屬於菲律賓板塊,而另一側的中央山脈則屬於歐亞板塊。在花東縱谷有很多板塊擠壓所造成的地質景觀,建議大家走訪一次。 前一篇文章 快樂 下一篇文章 創作花園 閱讀與我 熱門新聞 01【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2【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3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4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5【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06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7【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8【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9【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10PLG冠軍賽 領航猿 VS 勇士5月5日開打2025.05.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快樂塗鴉簿】路的盡頭【快樂塗鴉簿】獅子大王【童 詩‧童 思】知了知了【小藝術家】森林小屋【TAIWAN寶島覽勝】台語文創意園區【快樂塗鴉簿】慶生會 作者其他文章地震工程 來或不來? 談地震預測地震工程 知己知彼 談地震反應譜地震工程 地形效應地震工程 盆地效應地震工程 土層放大效應地震工程 土層的特性場址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