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珊
今人所食之麵條,古人稱之為「煮餅」或曰「湯餅」。古人之所以如此稱呼,須從麵條最古老的製法談起。
麵條最早之記載,當出於《後漢書‧梁冀傳》。梁冀是中國古代十大奸臣之一,專權於漢桓帝時代達二十多年之久,弄得滿朝風雨,民不聊生,世人稱其為「跋扈將軍」。後漢桓帝不滿梁冀專權亂政,欲奪回皇權統治,便借宦官單超、徐璜、具援、左悺、唐衡這五人,剷除了梁氏家族勢力,朝廷對跋扈將軍梁冀的處置為「進鳩加煮餅」。
又,《世說新語》說魏文帝曹丕見何平叔長得細皮嫩肉、皮膚白皙,宛若處子,便起了八卦之心,以為何平叔是塗粉打扮(魏晉時代男子十分注重形象),因此趁著夏日炎炎之際,「令食湯餅,汗出以巾拭之」,沒想到那何平叔確是麗質天成,臉色更加白裡透紅。
那麼,東漢時代的麵條究竟是如何做的呢?據宋人考證說,那時候的麵條,是把麵粉揉成麵團,以刀削之,落於水中,以麵形似「餅狀」,故名,即似今之刀削麵也。
另外,「煮餅」與「湯餅」雖一字之差,可能是東漢與魏晉時代的煮麵條方式不一樣所致。所謂「煮餅」,應是以刀削麵置冷水中煮沸才食之;至於「湯餅」,《孟子》上說「湯」即熱水,並非與今人所理解之「湯」。湯的漢字古義至今還在日語中保留原意,可見魏晉時代的「湯餅」應該是水先煮沸了,再置入「麵」,熟後才起鍋而食吧?
最後要說的是今人所食之麵條,直到北宋時才稱為「麵」;至於「條」,倒是令人想起長輩做麵條的方法來——把麵粉揉成團,用擀麵杆把麵團擀平,用刀切成一條一條的,下鍋煮之,不知道這算不算麵條稱呼的來歷?
如此看來,麵條的做法比之「煮餅」與「湯餅」更有變化了,而今日所食之各種製工的麵條形制更多了,即便如此,麵條的古老做法還是一代代的保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化的傳承。傳承出於敬,敬出於目的,目的乃愛也,愛,又是源自對文化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