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考古文物 十三行博物館開眼界

 |2014.06.16
1101觀看次
字級
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孟華平說,當年他在三峽工程的文化遺址探勘工作中,於路邊歇腳時無意間發現這塊「太陽人石刻」。 圖/林昭彰

【本報新北訊】七千年前,長江中游曾有太陽崇拜嗎?四千五百年前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器和動物陶偶,為何都超迷你?造型超萌呢?來自湖北省博物館館藏一百一十七件史前考古文物,即日起在十三行博物館展出,近六成物件從未公開展覽過,值得細細品味。

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孟華平說明,長江中游史前文明在距今約八千五百至四千二百年間,大致歷經四個發展階段,依序是城背溪、大溪、屈家嶺、石家河文化,已有稻作農業和大型環濠土城聚落。

這次「城濠內的故事」特展,分別介紹居民日常生活、工藝技術、信仰與習俗、藝術圖形與飾品。其中最神秘、最具爭議的「太陽人石刻」為湖北鎮館之寶,是一九九八年孟華平在三峽工程的文化遺址探勘工作中,於路邊歇腳時無意間發現,他坐的石板凳背面竟有圖案。

這塊高一百一十五公分、寬二十四公分石刻,鑑定屬七千年前城背溪文化,由於身材修長、兩手下垂的人像頭上,頂著二十三道光芒的「太陽」,身旁還有四個圓形被解讀為「星辰」圍繞,因而被推測是太陽神崇拜象徵。

但因並非挖掘自考古遺址,缺乏相伴出土文物可供推論,至今無法具體論斷用途,不同學者解讀相異。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郭靜云便說,城背溪不像古蜀三星堆、金沙文化有許多太陽崇拜的神話和文物被流傳下來,因此她不認為是太陽崇拜。

其他較特別的文物,尚包括薄如蛋殼的雙腹陶罐,形制超迷你只有二到十公分不等的蟬、虎、鹿玉器飾品及龜、象、猴等動物陶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