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捨布施的佛光人

文/人間社記者張彬彬 |2014.06.15
8385觀看次
字級
范思筠居士
楊政達居士
妙麟法師
慧僧法師

文/人間社記者張彬彬

福慧家園上周共修主題「怎樣做個佛光人」,由寶塔寺住持慧僧法師主持,鳳山講堂監寺妙麟法師、南區協會會長楊政達,與許添財立委辦公室主任范思筠為與談人,藉由個人體會與心得分享,教導大家如何圓滿「布施」的精神。

慧僧法師表示,「六度」是解脫法門,而「四攝法」的布施、愛語、利行與同事,又以「布施」為首,布施的精神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也是佛光人的工作信條,因為「給」可以去我執與我相,要由自己本身做起。

「給人信心,也要給自己信心。」慧僧法師提到,如果對宗教沒有信心,就不會來道場修持、做義工。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曾說,佛光山的特色是「歡喜」,以「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為例,佛光山幫農民行銷荔枝,不但讓農民有穩定收入,也讓大家能買到有品質保證的荔枝,即是「四給」的最佳展現。

分享推動佛光會會務經驗的楊政達談到,人間佛教的修行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存在,人成即佛成,以一分歡喜心布施,與人為善、給人因緣,可提升自我內心的修行與功德累積,最大的收穫是自己。

「讚嘆別人不但能給人信心,也是人與人之間最佳的潤滑劑。」楊政達以日本企業推動員工彼此讚美為例,說明職場上若能互相讚美,有了歡喜的心情,工作效率自然會提升。此外,「歡喜」是人間最寶貴的資產,他提到,佛光人幫農民促銷荔枝,第一年促銷量達一百五十萬斤,第二年超過三百萬斤;當全球有災難,佛光人就有救災行動等善行,皆是在落實「給」的精神。

用影片詮釋「四給」的范思筠,藉由星雲大師的智慧法語,以佛法真理、修持體證、感動事蹟與真誠厚道來給人信心,說明當生命遇到挫折時,佛法即是最佳的解藥。

影片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貧窮又孝順的小孩,為了醫治母親,到藥房偷藥被抓時,隔壁麵店的老闆秉持對他的了解與信任,不但幫他買單,也送他蔬菜湯,讓小孩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之後便力求上進成為醫生,到處去義診的故事。

另一段發人省思的影片,則是肢障運動會中,當快到達終點時,有位選手跌倒,前面的夥伴都紛紛停下腳步,回頭扶他一起邁向終點的故事,更深刻傳達出在關鍵時刻,最珍貴的不是獎盃,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信與扶持。

「當我們有能力,要盡力幫助別人。」從小受父親與老師身教熏習的妙麟法師提到,念書時國小老師曾帶領大家去彩繪社區圍牆,學佛出家後,由於圍牆已剝落,便與里長商討,在南華大學協助下,將星雲大師的祝福彩繪上去,讓佛法走入社區,更體會到「給」的歡喜。

當遇到生命中的提婆達多,您是否還願意給他希望?妙麟法師引用星雲大師的智慧法語來勉勵大家,給的背後最大的力量,便是無私與無我,要秉持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方能圓滿佛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