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因應社會高齡化愈來愈嚴重的問題,中國大陸哈爾濱、南寧、南京、重慶等部分城市,近年興起「時間銀行」,把服務其他老人的時間「儲存」下來,當自己需要養老服務時便可從中「提領」,充分利用社區義工資源,讓養老服務可長可久。
哈爾濱煙廠社區的「陽光快車」時間儲蓄銀行於2003年開辦,居民黃濱鎖率先「開戶」,照顧當時年過8旬的郭淑雲,開春擦窗戶、夏天包餃子、秋天腌酸菜、冬天糊窗戶。郭淑雲去世時,黃濱鎖的「帳戶」裡,已累積832小時的服務時間。
煙廠社區主任王法英說,許多老人其實是自發照顧其他年老者,「性格脾氣合得來,倆人就搭個伴」,不單純是為了提領以後的養老服務。目前社區內有14位老人正在參與「養老儲蓄」,「不過『提領』服務時間的保障機制不足,以及人員流動後的『異地通兌』,仍是需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