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噪音擾人,部分民眾遭遇公害問題,常以公害陳情方式由環保單位受理與稽查。環保署管考處長蕭慧娟昨天提醒,公害汙染若已造成人身或財產損害,民眾還可尋求環保署提供的法律扶助服務,獲得法律諮詢與協助,透過公害糾紛處理程序或民事訴訟爭取權益。
這項法律扶助已成功協助二百多名飽受噪音、汙染之苦的民眾,獲得協助或理賠。例如新北市某家電機工程公司在大樓內設置辦公室,每天二十四小時產生低頻噪音影響大樓住戶身心健康及睡眠。住戶多次陳情環保單位,但檢測結果皆符合噪音管制標準,住戶不堪其擾,經環保署協助由法律扶助律師提供法律諮詢與民事訴訟代理,終於讓該家公司答應大幅改善低頻噪音,並與居民達成賠償和解協議。
另一件個案是在高雄市,該民眾住家隔壁開設鳥店,長期發出鳥叫聲,造成她出現焦慮、失眠等憂鬱症狀。她要求業者加裝隔音板被拒,氣得提告,同樣透過環保署法律扶助律師提供相關諮詢與民事訴訟協助,最後獲得勝訴,業者須賠六萬元。
蕭慧娟指出,環保署一○一年六月開辦法律扶助業務後,已扶助二十三件公害糾紛案件,受扶助人數達到二百二十三人,受理的公害糾紛案件以噪音與空氣汙染居多。
除上述案例外,蕭慧娟說民眾若有汙染公害等需要法律諮詢、調解、調處、裁決代理或民事訴訟等法律協助,都可向環保署洽詢法律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