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的翼龍被命名為「天山哈密翼龍」。
圖為哈密翼龍復原圖。圖/中新社、路透
【本報綜合報導】大陸新疆近來出土由四十多個雌、雄個體組成的翼龍化石群,標榜是二百年來最重大發現,讓人類首次有機會了解翼龍如何發育。
《光明日報》報導,國際學術刊物《現代生物學》六日發表的文章指出,由大陸古生物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發現由四十多個雌、雄個體組成的翼龍化石群和枚3D立體保存的翼龍蛋。
研究領導人之一、大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表示,這次發現化石的遺址如同「翼龍之家」,不僅發現了翼龍蛋,還有大量不同發育階段的雌雄個體。這個翼龍聚居地有可能遭受大型湖泊風暴的摧毀,導致不同年齡、性別的翼龍同時死亡。
汪筱林說,這是首次有機會了解翼龍到底如何發育?並解開很多有關翼龍的謎題。例如原本學術界認為只有雄性翼龍有頭骨脊,但這次研究發現,其實所有翼龍都有頭骨脊,只是雄性大、雌性小。
這一翼龍化石分布區不但是世界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龍化石產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處3D保存的翼龍蛋和雌、雄個體共生的翼龍化石遺址。這一新發現的翼龍被命名為「天山哈密翼龍」,以紀念化石發現地及天山二○一三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