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兩岸陶藝家攜手 再造長沙窯盛世 文與圖/吳德亮 |2014.06.03 語音朗讀 208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台灣翁國珍與長沙彭望球,以兩岸陶土融合燒造的浴火鳳凰雕塑原型。圖/吳德亮坐落湖南長沙的銅官陶瓷遺址博物館。 圖/吳德亮銅官窯遺址出土的側把小壺與爐座。 圖/吳德亮以兩岸陶土融合燒造的茶器,右為台灣翁國珍茶壺與杯,左為長沙彭望球的茶海與杯。圖/吳德亮 文與圖/吳德亮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這是遠自唐朝,長沙銅官陶瓷上留下的一首古老愛情詩,儘管並未嚴謹合乎平仄韻律,也不以重複用字為忌,卻忠實反映當時的庶民語言,真情流露,令人動容。 話說唐代以前,中國瓷器多為青瓷單色釉,之後逐漸出現「釉下彩」技法,將鐵、銅等呈色劑摻入顏料,用毛筆在胚體燒造之前彩繪圖飾或文字,再覆釉投窯,讓陶瓷器從釉下呈現多樣豐富的色彩,大幅提升了陶瓷作品的藝術境界,堪稱陶瓷製作與裝飾技法上的重大革命,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有重要意義。 坐落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的銅官窯,儘管已遭廢棄千年之久,近年卻經由學者考證發現,銅官窯不僅是釉下彩的發源地,且早在宋代之前就成功燒製了全球第一批銅紅釉,出土的器皿不時還可發現唐人彩繪與墨筆題詩的手跡或商業廣告,令人驚嘆。創窯始於唐初,興盛於中晚唐,而在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衰落,前後僅約三百年,殊為可惜。而銅官雖非官窯,卻是當時最著名的南方民窯,製品曾遠銷至日本、朝鮮、暹羅、南洋,甚至西亞、非洲等地,與浙江越窯、河北邢窯並稱唐代三大出口瓷窯。 以一九九九年十月,印尼海域打撈的「黑石號」沉船為例,清點出的六萬七千件中國瓷器之中,就有五萬八千件來自長沙銅官窯;作為古代的一座民間窯場,一次能出口數萬件瓷器,當時盛況可以想見。 銅官窯遺址自一九五七年被發現以來,官方與學者就一直積極推動,希望能再造唐代陶瓷輝煌盛世。遺址上興建的首座博物館已於二○一二年六月正式開園,以「瓷別千年、窯望銅官」為主題,成了中國第一座國家級考古遺址園區;而周邊的銅官古鎮也成了湖南省重要的觀光新景點,陶瓷老街上琳瑯滿目的商品與傳統作坊,也深受遊人與兩岸茶人矚目。 長沙府窯陶瓷藝術公司負責人吳琪,去年起就頻頻來台取經,大力推動「銅官窯復興計畫」。銅官鎮的熊彪鎮長更於今年四月下旬,帶領當地陶藝家來台交流,並力邀台灣傑出陶藝家前往長沙共襄盛舉。 為了鄭重其事,銅官由陶藝家彭望球領銜,台北則由我推薦資深陶藝家翁國珍為代表,將熊鎮長帶來的銅官陶土,在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國際會議廳舉辦的「兩岸陶藝一家親」儀式上,與台灣苗栗陶土融合,兩人並各自取回融合後的陶土,相約半個月內製作同一組茶器,與一尊「湘台文化創意園」的代表性雕塑。 今年五月八日,在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舉辦的「千年唐風陶城兩岸創意文苑」活動中,兩岸文化人與陶藝家共聚一堂,在包括高齡九十的湖南陶瓷工藝大師譚异超,知名陶藝家張堯、張玉山、張儀華、王忠、楊私文、張力方、曾德國、林建華,與台灣的曾冠錄、麥智通、陳怡芳等壺藝家共同見證下,翁國珍手拉的茶壺與三個杯子,與彭望球燒造的茶海、杯具等合而為一組茶器;而兩人分別製作半部的「浴火鳳凰」雕塑原型也順利合體。 有趣的是:銅官陶土多為灰白色胎質,與含鐵量高的苗栗土混和後,翁國珍燒出的壺呈現淺黃偏白,彭望球的茶海卻呈深褐色,彷彿也為「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兩岸文化交流做了最佳注解。 在吳琪的陪同下,我認真參觀了銅官窯遺址博物館;也在銅官陶瓷行業協會余立山會長的導覽下,深入了解銅官老街上傳承千年的陶瓷工藝。從已發掘的器物來看,長沙窯的釉色以青、綠、藍、褐、黃等色為主,釉層較厚。最大特色除了將民歌、詩文、諺語等文字以優美的書法呈現,更有山水、人物、花鳥等繪畫用於紋飾。其中出土的幾個側把壺,不僅顛覆了長久以來「側把壺創作受日本影響」的說法,在烹茶法盛行的唐代,居然有精緻的側把小壺與爐座出現,更讓我深感好奇。 熊彪鎮長說,長沙銅官窯的瓷器與璀璨的唐代文化一樣,不僅大量向外傳播,也深受域外文化影響而更加豐富多彩;當時為了配合海上陶瓷之路外銷,還大膽運用褐綠等彩繪,將器皿的裝飾性與色彩效果發揮至極致。 不過熊彪鎮長也說,長沙窯致力「復興」而非復古,鑑於兩岸茶文化的蓬勃發展趨於成熟,今後將以茶器製作與推廣為重點。吳琪則自詡為湖湘文化創意的新銳力量,縱向傳承長沙窯千年傳統工藝美學之外,更要注入現代文創新活水,開創不同於宜興紫砂或景德鎮瓷器的全新風貌。公司設於古鎮高達千坪的現代化陶瓷茶具廠房,目前已有多位傑出陶藝家進駐,不久後也將陸續延攬台灣陶藝家的投入。 湖南也是中國著名的茶鄉,安化縣的黑茶(千兩茶、茯磚茶、青磚茶與黑磚茶等)、洞庭湖君山島上著名的黃茶「君山銀針」,以及湘西的「古丈毛尖」綠茶等,都早已馳名天下。吳琪則希望結合近年兩岸炙手可熱的安化黑茶,打造長沙府窯特色的茶器。正如台灣茶器近二十年發展的軌跡般,現代陶藝與茶藝文化相互激盪,再造茶器輝煌盛世。 前一篇文章 人間方塊 兩個姑姑 下一篇文章 浮世畫框 醡醬草女孩 熱門新聞 01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種族和諧日2025.07.3002佛光青少年交響樂團 回山尋根演奏2025.07.3003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4臘腸狗吃飯 堅持帶好友共享2025.07.3005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6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7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8藝術翻轉醫院 療癒心視野2025.07.3009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10【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記憶長廊】荷蘭豆炒洋菇【遇見荷】如荷【時食有味】酸甜人生果【十步芳草】我在,春天在【台語詩】女中路 茄苳老樹【獻給動物朋友的詩】荔枝乾的產地 也是蟲蟲大觀園 作者其他文章才女、古剎、寶洪茶茶來茶去 清代文人壺大師 陳曼生八壺發表茶來茶去 從以銀測毒談安心品茶茶來茶去 舞鶴來的花蓮蜜香紅茶茶來茶去 台北來奉茶茶來茶去 牛欄坑來的肉桂與老欉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