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佛學博士)
唐‧宗密在《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中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此「富貴」二字可由文采和義理兩方面來談。
本篇先就「文采」言,指的是文章的布局、結構,以及辭彙的選擇、斟酌、造句、修飾等。試舉數例:
「諸佛子!此無邊妙華光香水海東,次有香水海,名:離垢焰藏;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妙莊嚴;有世界種而住其上,名:遍照剎旋,以菩薩行吼音為體。」(卷九)
以上文字是描寫蓮華藏世界的勝景,其香水海、大蓮華、世界種、摩尼(即寶珠),超乎我們現實世界之想像,達到馳騁恣意的文學效果。又提到三個名稱:離垢焰藏、一切香摩尼王妙莊嚴、遍照剎旋,亦是一個理想世界的模型。最後「以菩薩行吼音為體」,應指「菩薩做獅子吼,以此為其體性」之義。
再看另一段經文: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行願品》)
短短經文出現了七個「盡」字,是終止、止盡義,表現出「生命有限、願力無窮」的菩薩行。最後以「無有間斷、無有疲厭」作結,文字雖少但氣勢澎湃!表明了眾生界、眾生業、煩惱,均是生死根源,唯有無盡的懺悔方能消解之意。由「有盡」層層推進至「無盡」,充滿文字張力。
值得注意的是,本段經文雖非詩歌體裁,卻讓人有律動感,產生愈讀愈起勁之效能,宗教情感亦油然而生,難怪能流傳久遠。
另外〈淨行品〉中的偈頌亦膾炙人口,整齊的四字排列,每一偈十六字,指出出家、在家者的日常行為舉止皆須合乎「菩薩淨行」,既親切,又有寓意,茲舉數偈如下: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本經偈頌經由禪林寺院的書寫、張貼各個角落,以「生活格言」形式的傳播與宏揚,儼然成為另類的叢林軌範。
(本專欄即日起每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