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中國清代的小說《浮生六記》的人,都記得其主角沈三白,某日曾陪同其妻芸娘,也就是他表姊,前往蘇州城的南菜園散步,然後進入水仙宮打坐休息。
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讀過中國清代的小說《浮生六記》的人,都記得其主角沈三白,某日曾陪同其妻芸娘,也就是他表姊,前往蘇州城的南菜園散步,然後進入水仙宮打坐休息。
中國的城廓,在昔日交通不便的時代,一定在城牆內或外,設南菜園、西菜園之類種菜的園地。由菜農擔菜到城內各街巷沿街叫賣。所以,南菜園並非蘇州所特有,全國很多城廓也都有南菜園或其他的菜園。
台北府城於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興建,六年城牆部分落成,在大門外,今南昌街西側也設了一片南菜園。這就像其他城廓一樣,並不足奇。
到了日治明治時期,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偶然走過這個地方,格外欣賞此地的田園風光,於是在此建了一座日本式茅屋,稱為南菜園,當作閒暇休息的別莊使用。
以總督之尊,肯住如此簡陋的茅屋,實屬難得。所以在台的日本人對他的勤儉力行,都讚美不絕。
兒玉卸任以後,日治當局將此屋視為總督之古蹟,就叫「南菜園」,附近地名後來改為「兒玉町」,也將此屋鄭重保存至台灣光復。
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光復當初擔任台灣省教育處副處長,以及台灣省教育廳副廳長時,曾住南菜園此一茅屋數年。
前謝副總統畢生以天下為公為懷。當時,見此屋花園甚廣,乃每日開放給附近兒童玩耍,而其屋內門戶亦不關閉,外人都能窺其屋內。
有一天,我在省黨部遇到當時的謝副廳長,還提醒他說:「府上門禁大開,似應加以戒備,以防止小偷進入。」
他聽了哈哈大笑道:「我家裡除了三套現穿的西裝以外,別無他物,所以,從來不怕小偷的光顧。」謝東閔先生為人之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由此可見一斑。
這座茅屋以及廣大庭園,至民國五十年代經濟起飛前,已經被拆除得一乾二淨,改建為尋常樓屋了。不但如此,至日治時仍舊膾炙人口,被台北父老珍惜的地名「南菜園」,也從市民的記憶中完全消失。
除南菜園外,台北市很多有歷史的地名,如接官亭、府前街、府後街、石坊街,都被改為市民毫無生活感情的地名如:塔城街、重慶南路、館前路、衡陽路等。
這樣一來,台北市民人人都成為喪失故鄉的人,根本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為亡羊補牢,至少,台北公車站牌應多使用傳統地名,如接官亭、府前街、南菜園、考棚等。
另《浮生六記》中,提到蘇州的「水仙宮」,台北也有。台北水仙宮,位於艋舺龍山寺等之北鄰,供奉治水有功而聞名的禹王,保護沿江沿海來往的船隻。昔日出海的人,常拜媽祖、拜水仙,祈求航海的平安。
艋舺水仙宮本來香火鼎盛,清季某年遭回祿之災,地方人事開會商討重建,每次開會必有人死或病,地理師又斷其地為葫蘆吞劍,不宜重建殿宇,於是商議將水仙神像移祀於龍山寺後殿,不再建廟,而了了一件麻煩事。
艋舺水仙宮遺址,今空留水仙里的地名。倒是龍山寺的香客,拜完正殿的佛祖都會順便到後殿拜水仙王,善男信女或許根本不知道拜的是何方神明,只是當作廟裡燒香的例行公事罷了。
(選自《戀戀臺灣風情》‧走過 日治時期的這些人那些事)
【賽尚玩味市集】http://tsaisidea. shop.rakuten.tw/t-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