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假農民有多嚴重?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全國農業人口僅五十多萬人,勞保局資料卻顯示,近幾年全國每年新增農保人數多達三、四萬人,一○一年已達一百四十四萬人,其中近六十七萬人請領每月七千元老農津貼。農民要照顧,但假農民嚴重侵蝕國庫,九十萬假農民不能再坐視。
在「老農津貼暫行條例」尚待立院修法時,農委會已悄悄修正行政法規,展開全國性「補漏洞、揪假農」行動。農委會限縮加保資格,過去一次領完勞退或公教退休金,就可再轉加農保,去年二月起改為不得加入農保,不過未溯及既往;過去農會會員「應」加入農保,也修正為「得」加入農保。
去年底,農委會通令各縣市政府參與審查新加保案件,不再由農會獨攬,防杜「新假農」闖關;並首度進行全國性農會會員戶籍查對,死亡、已喪失我國國籍、戶籍曾遷離農會所在鄉鎮市區、同戶籍有其他會員同戶等四大類「失格者」,都須強制撤銷會員、農保資格。
現在申請加入農保,須檢附前一個月農地現況照片;申請人若提不出「農地農用證明」,公所、農會就須現場勘查;最後由縣市政府與農會組成的五人小組審核准駁。
三芝農會總幹事郭錦炎說,假農民很難定義,政府要清查,首先須釐清「實際從農」的定義。郭錦炎認為,除公部門參與審核加保、會員戶籍清查,另可從個人薪資所得了解是否從農,且回溯追查以前就加保者。
五股農會總幹事陳萬福建議,應從稅捐扣繳憑證區隔非農業所得有多少,找出假農民;且農會理監事、總幹事由會員直選,才能健全農會發展。
三峽農會總幹事陳宏文建議,恢復「管人不管地」、有自耕能力證明才可加農保,這樣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監委沈美真認為,農保問題分三大面向,首先是敬老津貼暫行條例,目前修法擬把投保六個月門檻調整為十五年,但修法權在立法院,變數很大,尤其選舉前,朝野常考量選票,使修法變數更多,因此「若這次沒趁馬總統卸任前修法,將來更難」。
對農會會員資格認定,她認為應調高零點一公頃農地、每年從農淨收入一萬零二百元認定標準:而執行一定要嚴格。
沈美真說,政府及朝野除應盡速改正農保、老農津貼機制,更應早日建立「老農年金制度」,照顧真正需要照顧的農民,也才能鼓勵年輕人願意投入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