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壓力大 腸胃警報「拉」不停

 |2014.05.16
1694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有位男性大學生,因考前緊張壓力大,持續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以為是大腸急躁症、腸胃炎或是痔瘡,診斷後才發現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邱正堂表示,考季期間腸胃科門診諮詢量比平時高出3成,若有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林敬斌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前者多發生在直腸和大腸,後者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發炎,由於腸道慢性反覆性發炎,患者會頻繁跑廁所,平均1天5至10次。推估國內每年新增罹患潰瘍性結腸炎人數約800人,克隆氏症約200人。

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凃佳宏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以考生及上班族為主,常見症狀包括腹痛、腹瀉、體重減輕、血便、疲倦、發燒等,與基因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腸內共生菌種的改變或環境壓力等有關。他提醒,免疫系統不只影響腸胃道,也可能影響全身器官「共病」,如眼睛發炎、皮膚紅斑、血管栓塞、骨質疏鬆及關節炎,若有症狀,一定要及早妥善治療。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於19日推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照護門診」,全台有22家醫療院所、至少24位經認證專業醫師加入,方便患者尋求診斷、追蹤及治療。有關照護門診相關資訊,可至「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網站查詢,網址:www.dest.org.tw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