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針對經營不善的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鼓勵各校可以「向下」申請回復辦理五專,此種講法一出,引來教育界正反兩極的論述。
大家對以前專科學校升格改制是「向上」提升,是獎勵性質;如今再走回頭路,似乎代表經營績效不好,懲罰性質的成分居多。
其實二十多年前,台灣的教育體系還是有高中、高職、專科等體制,技術學院只有兩三所,大學也屈指可數。那個時代,未來如果想當國小老師,國中一畢業就可以選擇師專,保證分發,不會有流浪教師的情形。
但曾幾何時台灣廣設大學,專科幾乎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科技大學,而如今又因為招生問題,希望再辦理專科學校,感覺這種政策調整像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沒有真正去思考國家教育未來的走向應該要如何是最好的。
以我自己目前在大學任教而言,已經把教學內容與方式作一調整,課堂時間如果不夠,就利用晚上加課,期待的只是學生真正學會可以應用在實務上的技能。
像是我這學期教授「資料庫管理」課程,就聚焦在學生要能設計真正的資料庫,能和實際的資訊系統結合,可以查詢所需的資料。
如果只是把研究所念的許多理論拿出來講授,或是只教一些簡易的套裝軟體,其實不是太難就是過份簡單,對於學生的實質助益並不太多。
前陣子台北市文化局與TEDx TAIPEI舉辦的「共創城市」系列活動,就是利用醫療、住宅、人口等開放資料,架設網站與手機App,設計出改變城市生活的程式雛形,完成後立即能上架,供民眾免費下載使用,如果也能讓學生參與,對學生來說真的是一種很好的練習。
教育部最近也釋出方便家長和學生快速了解十二國教的各種資訊App;又如教育部舉辦的「全國高職學生專題暨創意製作競賽」,獲獎學生多數已經被企業訂走,月薪多70K起跳。
這些例子足以說明教育的真正用意在於適性揚才,找到自己的出路,不要深陷在22K的泥沼中。學生利用所學技能,面對各種不同議題,開發出對應的系統,這才是問題解決的根本之道。
真簧(台中市/教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