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店訊】台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醫師賴育民說,現代人工時長,工作壓力大,不只身體會過勞,「心靈也會過勞」,根據調查,台灣上班族約兩成有「憂鬱情緒」,對工作失去熱誠、喪失目標感,嚴重影響工作表現。
賴育民曾走訪企業,加上臨床上發現,組織支持度低、具睡眠困擾、缺乏運動和高壓力工作等特質者,是出現職場憂鬱的高危險群。企業主應正視這群「不快樂」員工的問題,以免讓憂鬱情緒影響企業的生產力、競爭力。
賴育民說,發現活動力變差、不願參與社交活動等,都可能有職場憂鬱情緒。患者常是擔任工作壓力大的職務,如主管、警察等,或排班、輪班的工作。
他提醒,覺得工作壓力大時,規律的運動、向朋友「倒垃圾」傾吐苦水,尋求外在支持、諮商等或聽音樂、看電影、按摩等,都可紓解壓力。若發現仍很「鬱卒」,就要找醫師。
另,許多上班族下班後滑手機、平板電腦,壓縮睡眠或運動時間,賴育民也建議,改變這種「晚上上不了床,早上下不了床」的作息,有助於改善職場憂鬱情緒。
【本報台北訊】一項調查發現,過度使用手機可能讓人更容易分心,甚至有記憶力減退之感。書田診所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婷毓建議,應養成訊息分類習慣、關閉提醒聲並避免一心多用的情境,最好偶而關機讓大腦休息。
不過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說,使用手機並非記憶力減退的單一成因,但過度使用的確會影響身心狀況。她舉例,有資訊焦慮的人會因訊息通知功能而有強迫閱讀資訊的焦慮。或者有些人習慣睡前滑手機,睡眠品質不佳導致隔天注意力不集中、事情都記不住,甚至易怒。
黃婷毓提醒,若沒有必要,家長最好延緩孩子接觸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機提供的聲光刺激多且複雜,容易干擾孩子、降低對其他事物的學習動機,甚至影響人際關係。最好等孩子較有自制力時,再讓他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