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富裕的年代,有粗茶淡飯可以裹腹維生就已經很有福氣了!然而二十一世紀之後的我們,反而需要學習如何粗茶淡飯來讓自己更健康!圖/李雅惠
文/陳曉蒨以前不富裕的年代,有粗茶淡飯可以裹腹維生就已經很有福氣了!然而二十一世紀之後的我們,反而需要學習如何粗茶淡飯來讓自己更健康!
在醫院裡,曉蒨姐姐有時會聽到一些長輩打趣的說,會得到糖尿病或是痛風,就是因為吃太好才會得這種富貴病啦!他們自我調侃之餘,也不忘記乖乖聽話,認真控制好自己的嘴巴。但也有另一種狀況,有的人奮鬥了幾十年,到了退休可以享清福了,居然得了糖尿病,十分苦惱地說,好不容易有錢可以吃好一點了,卻不能隨心所欲的吃。到底,哪一種飲食觀才是真正的好?才能為我們帶來健康的身體呢?
所謂的粗茶淡飯,就是——不要吃太多、不要吃太好、餐餐七分飽就好!想要健康,我們應該多吃未經加工的食物,新鮮的食材摘採或採購後直接烹煮是最好的。例如:米盡量選擇糙米或五穀米,蔬菜要原味烹調,最好採蒸、煮、滷、燙等方式,少用煎、炸、烤,比如煮地瓜或烤地瓜,就比炸地瓜球、炸地瓜薯條要有益健康多了!
馬鈴薯也是不錯的主食類,跟地瓜一樣,可以提供豐富的醣類、膳食纖維與高鉀,但是澱粉類經過高溫油炸後,根據動物實驗結果證明,會產生丙烯醯胺的可能致癌物,像洋芋片、老油條、馬鈴薯條、地瓜薯條等,幾乎都含有丙烯醯胺,我們不可不當心呀!雖然許多研究尚在進行中,世界衛生組織還無法訂出一個濃度的安全標準值,但是平日飲食習慣應避免吃油炸食物,才是健康的養身之道。
其實,少油的原味烹調法適用於各類食材,而盡量減少外食次數,避免讓高油、高鹽麻醉我們味蕾,也是一種粗茶淡飯的方式,不但可以讓身體保持健康,也能吃出食物的原始美味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