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觀光遊工廠】大同醬油黑金釀造館

文與圖/好個文創 |2014.04.20
1988觀看次
字級
圖/好個文創
圖/好個文創
圖/好個文創
這個就是古早壓蓋機,來玩的人很多。 圖/好個文創
現在會綁出這種繩結的人已經很少,快來這裡學習DIY哦! 圖/好個文創
年輕的曾士豐站在百年老品牌前 面,展現大無畏的創意與意志。 圖/好個文創
年輕的曾士豐站在百年老品牌前 面,展現大無畏的創意與意志。 圖/好個文創

文與圖/好個文創

有這麼一句俚語:「吃菜脯沾醬油」,是說菜脯已經夠鹹還沾醬油,簡直就是多此一舉、畫蛇添足──很有趣的一句話,卻也點出了醬油的重要性,也許鹹了,但就是想淋幾滴醬油在白飯上;吃餃子切點生辣椒、大蒜,沾醬油;炒菜、滷肉,都需要醬油,還有人油條沾醬油配清粥……淡而無味的菜,解決之道,加點醬油吧,與孔老夫子所言:「不得其醬不食」有異曲同工之妙。

醬油好比訓練有素的大廚師,能將各自為政的佐料融合在一起,不再複雜且有層次,更棒的是它「豐富色彩」的效果,讓菜顯得溫潤入味,光用看的都覺得食指大動。

「所以啊,醬油跟我們飲食文化息息相關的,每家一定都有醬油,還不止一瓶。大家都說要保留文化,但不是只有古蹟需要保留,我們的醬油文化,這個日常的必需品,也同樣需要保留、傳承。」創立於1911年跟中華民國同歲的大同醬油,其年紀輕輕的第四代曾士豐如是說。所以成立觀光工廠,名為「大同醬油黑金釀造館」。

來到這裡,一開車門,撲鼻而來四鄰香,七里之遙聞其味,濃郁的醬香,無酸、苦、澀、焦糊等異味,和在家聞到的醬油香氣又略略不同,那是一種整個室內外的「大量」飄香,純粹且持續,正所謂味厚且鮮為貴。

淨若秋雲,豔如琥珀

大同醬油何時開出第一張統一發票?為什麼要用草繩綁醬油呢?

想了解醬油的文化、了解醬油的深層內涵,首先來到釀造館的文化室,一張張訴說大同醬油歷史的照片,也見證了台灣經濟發展的演變;走進文物室,更可見古早的壓蓋機、風鼓車、老甕、用腳操作的磨豆機、數台古早腳踏車載送著以12瓶為單位用草繩綁好固定的醬油……這是大同醬油最早將醬油與禮盒結合送禮的概念。隨著時代演進,販賣醬油的方式也跟著有所不同。

但不變的是,始終堅持以黑豆手工甕釀;因為黑豆營養成分較高,且雲林氣候穩定,溫度及溼度皆適合傳統甕釀,並且「甕」具有傳熱、保溫的特性,能使黑豆在甕中就像在一個保溫箱一樣,經過長時間的發酵後,方將獨特的黑豆香味特性充分發揮出來,所謂長時間至少要讓黑豆甕釀日曝180天以上,並用獨家配方的麴菌發酵,嚴格控制發酵溫度與條件,也就是說每一罐醬油都經由黑豆原汁製造、進廠蒸煮、獨家調味、殺菌分裝……淨若秋雲,豔如琥珀的液體注入一瓶一瓶的玻璃罐,經過師傅仔細審查後等十幾道繁複的步驟,才能完成甘甜美味的醬油。

在這裡可以看到整個醬油製作、裝瓶的作業流程,除了黑豆醬油外,大同醬油也與雲林果農合作,研發出新風味的柳丁醬油,以及健康養生的紅麴醬油,當然還有為方便女性手拿所特別開模設計錐形瓶身的四季系列:「春萌」、「夏荷」、「秋賞」、「冬醇」,其創新研發與包裝,獲得德國IF設計大賞、比利時ITQI國際風味品評大賞。

而由曾士豐設計的企業公仔娃娃:O’RuRu、O’MaMa、O’GimGim,是三隻充滿活力的黑豆寶寶,在釀造館裡隨時可見他們的蹤影,不僅讓醬油文化增加新意,也讓小朋友們藉由可愛的黑豆寶寶來了解醬油歷史,足證大同醬油「用光陰釀出對文化的守護、用歲月釀出對美味的傳承、用百年釀出台灣的好豆油」。

一個個大甕代表百年歷史

參觀工廠的樂趣之一,就是親眼看見整個製作過程:使用全自動化充填設備進行充填,一分鐘可達90~150瓶的速度,聽見機器忙碌的聲音,轉過頭再看到另一邊訓練有素的師傅們正忙著貼標、包裝、檢驗……

大同醬油一點也不擔心工廠開放會洩漏商業機密,反而因為透過這樣深入的參觀訪問,了解製作流程的層層把關,讓人產生信心與安心!

參觀工廠的樂趣之二,就是手作課程,如何將產品透過簡易的DIY,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大同醬油黑金釀造館裡,為了「醬油米餅」的「烤」餅動作,特別添置了一台烤箱,確保米餅烤得香噴噴又安全;而自己動手作一瓶「手工醬油膏」和自己包裝的DIY活動,饒富趣味。

門口一個一個大甕,代表大同醬油的歷史,這個有百年歷史的老字號,最早名為「源發醬園」,當時創辦人一開始是在鄉下賣肉圓的,搭配自行生產調配的黑豆甕釀醬油,沒想到醬油好吃得讓吃肉圓的客人都想買回家,於是成就了現今的大同醬油。

百年的大同醬油,可不是一路順遂哦,歷經921大地震,損失了有形資產將近兩億,「得到無形資產也是兩『憶』──回憶與記憶」,董事長夫人黃姿琳說,地震的晚上,他們住在工廠樓上,一陣天搖地動把正在睡夢中的他們驚醒,夫妻倆趕緊開車去西螺廠巡視狀況,見西螺廠平安無事,待返回這裡,沒想到一次次的餘震,竟然讓他們親眼目睹這座工廠從三層樓頓時坍塌成一樓。儲存管破裂所流出的醬油,黑了地板,被壓破的甕,也碎了他們的心。

地震後的滿目瘡痍,在陽光底下更顯真實且殘酷,沒想到平安的員工紛紛來到工廠搶救機器跟醬油,這股把工廠看得比家還重要的向心力,讓人有一種踏實的感動,這些沒離開的員工是讓大同醬油斗六廠得以重建的最大動力。因此儘管重建之路並不容易,但震後一周還是生產出第一瓶醬油,三個月後恢復全面量產,半年後原地重建的斗六廠,恢復元氣。

保存醬油文化

這賣了一百年的點點滴滴,就是最重要的資產,這位親手打造大同醬油釀造館的曾士豐告訴我們,其實早在民國七十年左右,台灣旅遊業漸漸興起,每天兩、三百台的遊覽車到西螺參觀,不僅醬油供不應求,絡繹不絕的人潮常造成附近街道堵塞,因此還在西螺交流道下增設「大同休息站」,「那應該算是開領觀光工廠風氣之先吧?」不僅如此,當時西螺廠用鐵管架起高高的大同醬油看板,成為當時鎮上最高建築物,因此連路名也訂為大同路。

這些說也說不完的故事,都在在使得參觀大同醬油釀造館,成為一件必做的行動──人不僅因味道、造型還是建築而心動,往往還因那灌注其中的心意而感動,因此雖然在超市賣場也能買到大同醬油,但在這裡聞到的、看到的文化、氛圍和空氣,是超市買不到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