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明利用不同材質漂流木製作手工琴,實踐做琴的夢想,甚至研發新結構申請專利。
圖/李蕙君
【本報台東訊】比西里岸「寶抱鼓」創始人、台東縣阿美族藝術家范志明年輕時就懷抱製琴夢,長期鑽研吉他、貝斯;莫拉克風災後,他運用各種材質漂流木製作專屬品牌「電木兩用吉他」,介於傳統琴及電吉他間的便利性,已申請專利,為部落產業再添一項特色。范志明十九日至五月十一日在台東都蘭「月光小棧」展出十多把手工琴及半成品。
自幼跟隨長輩「一堆火、一把吉他」就A m到天亮的范志明,長大後玩吉他、貝斯、電吉他,擅長藍調常需要揉弦等技巧,但傳統木吉他弦較硬,電吉他調音時間長,他國中就夢想製作一把專屬的便利手工琴。
國二時曾利用釣魚線、腳踏車煞車線、工地舊板模、文具店買的拾音器製作一把電吉他,出社會後為現實經濟打拚,苦無機會再製琴;但他常幫歌手朋友解決吉他、貝斯上的問題,有機會更進一步鑽研吉他結構。
他喜愛以漂流木製作手工藝品,莫拉克風災後看見大量漂流木,他展開風災紀念手工琴的製作生涯,透過琴音、歌聲,讓人們學會對大自然謙卑,莫讓傷心事再重演。
范志明改善木吉他及電吉他缺點,發明音程調整器、不同於一般的音孔位置,製作出獨特的「電木兩用吉他」,不插電也能彈出電吉他的質感。
他以阿美族小名「T a l a l u k i」為專屬手工琴品牌,實踐製琴夢,但手工琴賦予他更多使命;他說,這些手工琴是風災過後的漂流木殘體重生,盼在部落開創另一產業特色,也透過琴聲喚醒人們不忘災害帶來的另一種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