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類風濕性關節炎未來可望有「標靶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關節中的表皮生長因子「AREG」,若過度表現會造成關節發炎,進而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未來將設計治療藥物,從上游阻斷發炎途徑,避免關節炎持續惡化。
北榮副院長張德明說,研究團隊把腫瘤治療的觀念應用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上,找出病理機轉中的「標靶」—蛋白質AREG。AREG就像啟動類風濕關節炎病程的其中一個要件,當AREG受到發炎物質刺激後,會開始啟動一系列反應,首先會使得分泌液體潤滑關節的「滑膜細胞」,像癌細胞一樣大量增生,進而造成侵襲、破壞軟骨及骨頭,破壞關節。
國內約有十萬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常出現關節疼痛甚至關節變形,連吃飯、盥洗都成問題。據統計,約一半的患者在發病十年後就無法工作。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利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及生物製劑來治療,不過多是針對下游的發炎物質做抑制。
這次發現的AREG,就像河流中的一條上游,發炎物質則是下游的支流,因支流眾多,目前藥物只能阻斷其中一條支流,若能直接抑制上流AREG,就可能阻斷較多發炎物質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作。
張德明指出,現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對三成患者無效,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途徑不只一種,抑制AREG也不等於能完全阻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葉國偉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現已有標靶藥物治療,即使發現上游的調控因子,還需一段時間進行臨床實驗,了解是否可能有副作用的產生。
身體發炎 胃腸知道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常有體重過輕的現象,榮總另一項研究,則是發現身體發炎時,會影響胃腸道內分泌系統。
榮總胃腸科主治醫師陳志彥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未經治療前,身體質量指數(BMI)大約在二十一、二十二左右,屬於中間偏瘦體型;研究發現,腸道荷爾蒙會影響食欲、體重、脂肪與肌肉組成,一旦發炎問題沒治療,身材的胖瘦容易跟著失控,若過瘦,易增死亡率。
這兩項研究成果都刊登於二月的國際期刊《風濕病學》,未來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治療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