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朱雲鵬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印度第十六屆下院選舉在願景與謠言齊飛、在野黨黨魁遭民眾二度掌摑、毛派游擊隊屢次攻擊中登場,從四月七日至五月十二日,全印度八點一億選民將在九十三萬個投票所中選出五百四十三席議員,此次選舉較上次增加一億選民,競選花費五十億美元亦創新高,也吸引世人將目光投向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
印度自一九四七年脫離英國,一九五二年首次大選,一九九一年經濟自由化,是少數民主制度運行不墜的開發中國家。印度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體,行議會制,上、下院共七百九十個席次。數以億計的貧窮人口,種族、宗教、地區間的衝突,加上自由化前長期推行「民主社會主義」的背景,培養出獨特的印度式民主。
柏克萊加大榮譽教授、印度籍經濟學家Bardhan對於印度民主化六十年來孳生的各種亂象,做出了詳實的描述:
一、民粹主義競賽:為勝選訴諸短期、煽動性的宣傳,長期政策推行困難,高速公路通行費、電費、灌溉水費等,均由國庫補貼,長期無法調升。也讓投資者對民粹主義盛行地區卻步。
二、侍從主義:民間支持者與官方利益分配間隱含報償關係,特別是某些個人或特定社團,得以從公共財中獲取全國性的利益。
三、立法程序僅為次要,審議過程蕩然無存:議會淪為宣傳口號、互相叫囂的競技場,以及堂皇上演荒謬劇的戲院。重要法案往往未深入討論就通過,有時甚至不到一小時。
四、群眾動員:包含執政黨在內的所有政黨,均專注於組織示威與反示威遊行,炫耀支持者癱瘓城市日常生活的能力,作為政黨實力的展示。
五、不負責任的反對黨:反對黨為反對而反對,也反對早先自己執政時所推出的政策。
六、混水摸魚:政治投機者有許多空間分化選民,無論在種族、地區、宗教,散布對敵營的恐懼和擔憂是成功動員的一種手段。
七、反現任:和美國相反,印度選民通常不會投給現任執政黨。
八、選舉頻繁:隨時都有地方在競選,短期算計成為優勢競選策略,朝令夕改的各種民粹訴求取代了追求改善的永續性政策。
九、公共服務品質變差:人才紛紛轉往私人機構;國家對公共服務的投入愈來愈少,逐漸被其他支出所侵蝕。
十、地方民主脆弱:地方官員是政策獲利者,但地方政府本身或缺乏足夠經費,或未經充分授權,也可能沒有適任職員去執行地方建設,這種不當的資金分配將公部門的資源傳遞至非目標族群手中。
十一、種族、宗教、地區間的衝突:政府無力凝聚共識、克服民粹對長期投資的阻礙;行政組織與決策過度泛政治化、司法僵化、警察貪汙、派系政治使平民苦於法治不彰。種種因素阻滯經濟成長,也讓印度龐大的貧窮人口難以減少。
印度式民主的弊病或許似曾相識,短視的民粹主義傷害了民主審議的本質,並與侍從主義一起,交相毀壞了公平與效率,阻礙國家發展,更值得我們反省與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