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建國的第三年,宣布實施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原來朱元璋發現,他的死對頭打輸了就往海上跑,然後再找機會搗亂。所以乾脆想出海禁辦法。
朱元璋這個禁令就形成了祖制,明成祖雖然派鄭和下西洋,其實還是遵循著祖制,因為朱元璋禁止人民出海,朱棣則是派人出海,本質上還是禁止人民出海
鄭和七次下西洋,前六次都是在明成祖永樂時代,最後一次則是在明宣宗宣德時代。從永樂三年(一四○五)至宣德八年(一四三三),二十八年時間裡,鄭和率領超過兩百四十艘船艦,人員達到兩萬七千人,從蘇州沿河到福建出海,也讓福建泉州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城市。
鄭和的船艦配有武器,以保衛皇家艦隊,還帶著許多的商品,包括瓷器、茶葉與絲織品等。明朝永樂、宣德年間製造的青花瓷,也因此間接傳入歐洲,並深受皇室與貴族喜愛,影響深遠。中國的商品受到南洋各國歡迎,鄭和無意間,航出了一條藍色貿易絲路。
鄭和不但宣揚了國威,也讓人見識了中國珍寶。鄭和的艦隊堪稱是當時世界之最,寶船長約一百五十公尺,寬約六十公尺,每艘寶船可載約一千人左右,船上的桅杆多達九個,可張十二面風帆,想要以現在技術重現鄭和寶船風采,相當的不容易,由此可見當時建造的規模宏偉。
鄭和當時奉明太祖之命,要求逃亡海外的人回到中國,不然就以強制手段逮捕。對於南洋諸國,則是動之以利,雙方貿易講定好價錢,就擊掌成交,不管是賣貴或是賣便宜,都不再反悔。當然天朝大國總是吃虧,南洋諸國很樂於跟中國做生意,更樂於跟著中國船隊回國晉見皇帝,因為這樣又可以帶回很多禮物。
金援外交也好、凱子外交也罷,當非洲國家進貢的長頸鹿來到中國時,也引起當時人的騷動,一點也不輸給團團圓圓兩隻大貓熊來台。明朝人沒見過長頸鹿,就將牠稱為「麒麟」,明人沈度畫了一幅〈瑞應麒麟圖〉,見證了當時中國與非洲國家非常難得的交流。
(相關內容在下午三點警廣FM104.9頻道《一點新樂園》節目同步播放,歡迎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