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文/蘇俐穎
火鍋頗具中華美學的精神內涵,食材、湯頭共治一鍋,你儂我儂,難分彼此,豐儉隨喜,同樣堪稱圓滿。台灣人喜愛吃鍋,火鍋在台灣人的創意之下,變換出各式湯底,凡舉泡菜、豆漿、可樂、奶茶……不可盡數。然而,也許是打從小時有記憶開始,吃火鍋,吃的即是沙茶火鍋,使我一廂情願地以為,所謂的台式火鍋,指的就應是沙茶火鍋。
考究起沙茶火鍋的身世才知:沙茶火鍋出身廣東汕頭,由戰後廣東潮汕的移民帶進台灣。沙茶火鍋的靈魂:沙茶醬,由南洋的沙嗲醬(S a t a ys a u c e)演變而來,主要製作材料包括扁魚、蝦米、花生、椰絲等,及多種中藥材、辛香料,口味鮮鹹,製作過程繁瑣。沙茶火鍋的湯頭,原以扁魚、魷魚乾、蝦米、大白菜等食材熬煮成,添上一匙沙茶醬,風味濃郁,同時與沾醬裡應外合。後來的店家順應台灣人的口味,主要改以大骨熬湯,不再添沙茶醬,湯底較澄澈、清爽。此即我自小熟悉的「台式沙茶火鍋」。台灣人吃火鍋,少不了沙茶醬,即便不吃沙茶火鍋,沙茶醬也不可或缺。最尋常的吃法是以沙茶醬為基底,添上醬油、白醋、蔥、蒜、辣椒等調味料、食材,全憑個人喜好。我的父親,則喜愛在沙茶醬裡打上一顆生蛋黃,更添一抹溫煦的滋味。
回到沙茶火鍋的歷史。一九四六年,吳英松先生在台北西門町開設「清香號沙茶火鍋」,沙茶醬、沙茶火鍋正式進入台灣飲食的版圖。六○年代,沙茶火鍋鼎盛一時,紅樓旁出現「火鍋街」的景致。至於台中最老的沙茶火鍋店家,應屬創立於一九六四年的「汕頭牛肉劉沙茶爐」。「牛肉劉」以外,忠孝夜市裡的「帝一自助火鍋」、英才路、西屯路交叉路口的「吉生沙茶火鍋」,皆是較具知名度的汕頭沙茶火鍋店家。
我格外喜愛上舊城區的電子街吃沙茶火鍋。中正路四十三巷同時有兩間沙茶火鍋營業:「汕頭牛肉劉沙茶爐」與「台灣陳沙茶火鍋」。不曾嘗過汕頭沙茶火鍋的客人,建議先走一遭「牛肉劉」。
猶記頭一回上「牛肉劉」吃鍋,截然不同的汕頭沙茶火鍋,全然顛覆自小到大、每逢佳節與親朋吃沙茶火鍋的印象。推門而入,餐廳漫著一股特殊的燒炭氣味,炭爐上熱烈的火焰擁抱著素樸的湯鍋,火源均勻旺盛,愈吃風味愈發醇厚,與如今慣用的卡式爐、電磁爐,儼然是兩樣風情。用餐時段,整間餐廳漫著一股歡悅酣然的氛圍。
而由於「牛肉劉」的老闆劉業波為廣東汕頭人,在賣沙茶火鍋的同時,販售廣式臘味,火鍋是適宜天冷時吃的食物,搭配臘味,頗富隆冬的意象。後來其他的店家繼而仿效,吃沙茶火鍋搭配廣式臘味,便成為台中沙茶火鍋店家的特色。
至於距離「劉牛肉」不遠的「陳沙茶」,售的是今日普遍的台式沙茶火鍋。湯底以大骨、扁魚、大白菜熬煮成;沾醬以沙茶醬為基底,強調芝麻、砂糖、白醋等調味。由於第一代老老闆來自宜蘭,店內提供一道宜蘭特產:「酸菜肉」,蒲仔乾繫上酸菜、紅蘿蔔、豬肉,滋味酸甘味美。汕頭出身的沙茶火鍋搖身一變,有了在地風情。
然而,無論台式或汕頭式,沙茶火鍋與沙茶醬,早已深入國民飲食記憶的底層,並在台灣發展出富含獨具在地色彩的面容。
我喜愛上中正路四十三巷吃沙茶火鍋,原因無他。窄巷過去由於龍蛇雜處,素被稱為「流氓巷」,同條巷內,尚有日本料理老店「後引」、六○年代營業至今的「銀座大飯店」。令人聯想起紅極一時的日本料理漫畫:《深夜食堂》裡頭所描繪的新宿街頭風景。挪開如今占滿道路兩側的臨停車輛,以想像接駁過去曾經亮麗、風光一時的狹窄巷道、高懸在街道中央的路燈、在此來去營生的人潮,忽而湧升起濃濃的下町風情,令人著迷不已。
回到台灣火鍋的流變史,沙茶火鍋以後,石頭火鍋繼而興起。石頭火鍋發源於韓國的石鍋料理,特點是一只只養護得漆黑油亮,猶如黑石的鑄鐵鍋,鍋身沉重厚實,保熱性佳。店家會先在鍋上爆香蔥、蒜、洋蔥,復加入肉片,拌炒到半熟後旋即取出,添上菜料、高湯、特製醬汁,稍加熬煮,即可開動享用。
石頭火鍋最早以「可利亞餐廳」最為知名。「可利亞」店名即取「K o r e a」的諧音,以販售石頭火鍋起家。「可利亞」創立於台北,後在台中公園一帶開設台中第一家分店,結合台中的環境條件,發展出大型火鍋店的形式。後來,繼而發明「火烤兩吃」:火鍋與烤肉並行;「麻辣火烤三吃」:麻辣鍋、一般火鍋,加上烤肉,種種形式,風騷一時。「可利亞」後來轉型檸檬香茅火鍋、日式涮涮鍋、吃到飽等型態,反映了台灣火鍋的創意與流變。我在高中時代,也與朋友前往聚餐。
今之石頭火鍋多結合後來風行的日式涮涮鍋、迷你火鍋形式,採一人一鍋、坐高腳椅櫃檯用餐。我始終以為,石頭火鍋是一種頗能展現台式風情的產物,同享快炒與火鍋二重風情,皆是台灣廣受歡迎的庶民飲食。吃石頭火鍋,坐U字型吧台一隅,看服務員身手麻利地架上半圓形的鐵片,爆香蔥蒜,加上肉片拌炒,聲色、香氣的刺激令人食指大動,引頸期待。(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