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歲月中,楊政達(左)和同修王姝文傳承信仰,內心充滿法喜。圖╲楊政達
世間上,沒有能夠單獨存在的時空,一定要靠大眾相互依存而因緣成就,分享利益,也因此,最寶貴者並非黃金白玉而是「眾成就」。國際佛光會南區協會副會長楊政達說,有了事業才能利益大眾,本著看到佛經及法師就存有的恭敬心,「因緣愈多,成就就愈大。」他以吃苦耐勞成就營造
李碧華
世間上,沒有能夠單獨存在的時空,一定要靠大眾相互依存而因緣成就,分享利益,也因此,最寶貴者並非黃金白玉而是「眾成就」。國際佛光會南區協會副會長楊政達說,有了事業才能利益大眾,本著看到佛經及法師就存有的恭敬心,「因緣愈多,成就就愈大。」他以吃苦耐勞成就營造事業,不斷種福田,讓事業更茁壯,繼而發揮護持佛光山更大的價值。
不僅自己認真耕耘,更帶領員工奮勇當義工,「台南離佛光山最近,動員起來最快,最多,也最方便。」楊政達不愧是成功企業家,即便是行善,也以企業管理的精神事先周密規畫,調查員工的適任、性向及意願,「這樣才會發揮更大的效果。」他說,人間佛教存在於生活中,跳脫世俗價值去布施而帶動全公司以最虔誠的心奉獻,大夥自動自發搬椅子、開貨車,有人攜著同修,有人帶來兒子,內心無不充滿法喜,搬得滿頭大汗時,還不忘跟頭家打商量,「頭家,我要來做一整天,下次還要再來喔!」
互助的美,迴盪於心,白手起家的楊政達總勉勵員工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稱讚與鼓勵已成為公司上下的一份寶貴力量,啟心動念之間,將道業與事業良性結合,「的確令我感到萬分欣慰,內心逐漸邁向佛光真善美的境界。如果問到我奮鬥的目標,我會說,真正的財富不是擁有金錢多少,而是成就別人多少!」
楊政達閃著光燦的笑容說,二十年佛光歲月中,帶著三個女兒和同修王姝文督導長一起傳承信仰,經常在佛光會活動做到雙手酸痛,舉不起來,「但是,女兒卻又告訴我,下次繼續要參加!互助的過程成了孩子難以忘懷的回憶。」他感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佛教講究智慧,重視慈悲,更重行願。發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願,做事才有目標,如果人人都能發願,每日把歡喜布施,把快樂分享,必能使社會充滿祥和。
總之,楊政達將發願視為「開採能源」,是每個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大財富。唯有人人經常立志發願,才能為自己留下歷史,為家庭留下貢獻,為社會留下慈悲,為世界留下光明!「人間真好,需靠自己創造。」他說。
學佛手記
大無畏的絕對幸福
所謂佛性,是一個大無畏、具有不崩潰的絕對幸福、不為迷惑所束縛的生命境界,這個生命境界,正是克服所有困難,讓生活過得充實、有意義的關鍵。加入佛光會改變了楊政達的人生觀,提升外在的氣質與形象,在學佛的過程中,遠離消極、創造積極、超越自我。
楊政達指出,修持四正勤是通往成佛目標的基本要件,是生活中的重點,日常是靠念佛、修持來斷惡增
善,利益眾生,行菩薩道,圓滿自己,開創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