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表,中華標誌之一,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華表,也叫「桓表」。「表」者,「標」也,亦即指示道路的木柱,相當於現在的路標、路牌等。
此外,華表在當時有另外一種用途,即讓人們在木柱上刻寫意見,其作用就好像現在商店、飯店或博物館等裡的意見簿,因此又叫「誹謗木」(這裡指諫言,不是汙蔑、中傷)。
隨著奴隸制、封建帝制的建立,廣大人民群眾議論政治是非的權利也被剝奪了,「華表」反被作為「皇權」的象徵,置於皇宮或帝王陵寢的前面,成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誌。
因此,華表作為道路標誌的功能也大大退化了,偶爾設於橋樑之下,城垣之外,作為標識,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很難見到了。
而華表上原來可刻寫諫言的地方,也早已被雲龍紋所代替。
天安門前的一對華表柱頭上,都有一頭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後面的一對華表,上面的蹲獸是頭朝宮內。
蹲獸名←,性好望。←頭向內是希望帝王不要沉湎於紙醉金迷的宮廷生活,名叫「望帝出」;←頭向外,是希望帝王不要迷戀山水,廢棄政務,名叫「望帝歸」。這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對封建君王的一種虛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