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大行是以四種三昧為主題,若行四種三昧,則能修止觀、入菩薩位,達到究極的開悟。《法華經》上說「又見佛子,修種種行,以求佛道。」由此可知行的重要性。
但修行的方法雖多,以下只取四種方法,即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這四種皆稱為三昧的理由,是因能使曲心變直心,散心成為定心故。《大智度論》云:「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首先,介紹常坐三昧:
一、常坐三昧
常坐三昧的修持方法,可從身論開遮、口論說默、意論止觀三個角度說明:
1.身論開遮
常坐三昧,是出自《文殊說般若經》、《文殊問般若經》,又稱為一行三昧。身體方面只能用坐禪的姿勢,行、住、臥皆不許,故稱常坐三昧。可與多人共行,一人獨修則更佳。場所必須安靜,用一粗繩圍成椅子大小的位置,其它雜物皆無。以九十日為一期,經常跏趺端身正坐。
為去除疲勞或睡眠,而在固定場所經行,及飲食、便利可以站起來以外,其餘時間皆不可。面向佛前而坐,到特定時間為止。
2.口論說默
當修行很順利時,沉默地進行是最好的。但若有妨礙的事情生起時,為了去除障礙,口業就很有用了,「口的說默」即是闡明此事。當極度疲勞、為病所苦、或睡意不斷時,不管是內障或外障,都會奪去正念。若無法去除這些障礙時,只管一心稱念一佛名號,慚愧懺悔,拚命皈依佛陀。
事實上稱念一佛名與稱念十方諸佛名,所得的功德是相等的。但為什麼人在充滿了憂傷或歡喜的情緒時,一邊哭卻又一邊歌唱,或者雖然悲傷至極卻又狂笑不已?
這是因為情緒得以宣洩之故。以修行為己志的人,應該有這種相同的感受。稱念一佛名時,息觸身體的七個部位而發出聲音,此為身體的動作(身業)。其次聲音由唇發出時,即是口業。此二業能助成心的動作(意業),而感得佛的現前(機)。
當心力脆弱時,自己的力量無法排除障礙。此時稱念佛名,祈求其守護時,心力就能加強,惡緣也無法破壞行者的心。若尚未能了解教義時,須親近能理解般若者,聽聞教法,依之修行。如此若能進入一行三昧時,就能見到諸佛,而入菩薩位。即使是誦經、持咒,都過於喧鬧,何況世俗的談笑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