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與「反反服貿」的集會遊行,不僅學生與群眾疲累,負責轉播的媒體工作者及維持秩序的警察更是苦不堪言。或許對首次參與的學生而言,是興奮且新鮮的,但任何一項屬於政治性的街頭抗爭與遊行,接下來的族群對立餘波,不是三、五年可平息的。當高昂情緒演變成同儕效應,師長與父母如何疏導,應是接下來的課題。
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思辯教學一直被忽略,當社會重大議題被媒體渲染後,諸多似是而非的「懶人包」,變成最簡單的解讀辭典;若部分媒體有心炒作,提出負面觀點,若父母或師長未加以導正與分析,可能種下仇恨因子。
導師與科任老師一定要補充來自官方的資料、數據給學生參考,如果有能力解讀,也必須不厭其煩分析。若能讓學子參與辯論,也是很好的處理方式。
林泉利(新北市/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