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類風濕關節炎等患者,國內有六種生物製劑可供治療,但必須靠打針,且每種藥物特性不同,有可能造成肺結核或B型肝炎活化等副作用。三總研究合成三種新的小分子藥物,細胞研究發現,使用低劑量效果不錯、副作用少,已通過國科會三年研究計畫,是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潛力藥物。
三總風濕免疫科醫師劉峰誠說,小分子藥物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是未來趨勢,美國FDA已於二○一二年十一月核准小分子藥物Xeljanz(tofacitinib),用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這種口服小分子藥物服用方便,可以減少發炎細胞激素產生,且副作用較小,但仍須醫師評估適合哪一類患者使用。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孝義表示,目前國內有六種生物製劑,可用來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等患者,但因針劑施打較麻煩,且必須冷藏保存,患者出遠門很不方便。此外,這類藥物依不同特性,可能造成肺結核或B型肝炎活化,治療前必須謹慎評估。
林孝義表示,小分子藥物研究顯示治療效果不錯,主要副作用為帶狀皰疹機率較高,只要定期追蹤,副作用並不大,國內已經取得小分子藥物Xeljanz藥證,預計六月上市,仍在評估應用於二線或三線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