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之國」不丹前總理廷禮在台北演講時表示,政府不能只看國內生產毛額(GDP),應注重追求幸福感的四大支柱:公平永續發展、保持脆弱生態、提倡文化與人類價值及良善治理,人民才會快樂,不會空虛。
廷禮認為,多數國家過於追求經濟成長及生產毛額,為滿足個人物質慾望,反消耗龐大資源,破壞自然環境,忽略人性價值,結果「失去比得到更多」,一語道破「不幸福感」主因。
我想,經濟成長確實可促進繁榮,改善貧苦生活,但並非「國強民富」唯一判斷指標。
追求物質面的華麗,可能掀起人們無止境「比較潮」及無理性「競爭潮」;不擇手段的惡性循環,終將扭曲「以和為貴」的價值觀。
對照國內最近發生重大紛擾事件,廷禮的「幸福方程式」應可給我們很大的省思:不只要追求經濟發展,也應顧及精神食糧栽植,讓人民的「幸福感」根深蒂固,才能讓國家命脈源源不絕。
看看廷禮在星雲大師所贈「明天更好」墨寶的襯托下,洋溢滿滿的幸福笑容,我們還要爭什麼?
竹小旗(台北市/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