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服貿僵局難解,工商團體也陷入集體焦慮,擔心服貿爭議,拖延接下來的兩岸貨品貿易協議進程。工總理事長許勝雄說,台灣若不能與世界貿易體系接軌,會逼迫中小企業進一步外移,受傷的是全體民眾。
機械公會理事長徐秀滄說,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台灣工具機出口去年就輸給了南韓,過去ECFA早收清單納入CNC車床,該產品就是去年機械產品出口大陸唯一正成長的項目,「機械產業是台灣產業的根,服貿若不過,會卡到接下來的貨品貿易協議」。
「情勢演變至今,讓我不得不站出來講話。」工商協進會副理事長張安平強調,世界各國都走向開放性經濟,開放過程一定會對部分產業有傷害,簽訂服貿,一定會對部分產業造成衝擊,但對台灣九成以上產業是正面的,「不能因為那一成受傷產業,放棄那九成受益產業」。
張安平說,台灣現在為了服貿,就吵成這樣,接下來的RCEP與TPP,包括美豬進口等議題,市場開放幅度只會比服貿更大,張安平說,服貿抗爭對台灣傷害很大,部分人士將台灣與香港類比,強調台灣會香港化,「台灣絕對不會變成香港」。
台灣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表示,台灣下一代關心服貿議題是好現象,但學生不了解工商界面對競爭壓力,韓美簽FTA後,台美貿易量下降百分之五,這部分全盤被南韓接收,不簽訂服貿會導致台灣競爭力下降。
許勝雄強調,台灣的中大型企業有能力布局全球,但中小企業還沒有這個能力,服貿若不通過,台灣就不能加入TPP和RCEP,台灣若沒有能力與世界貿易體系接軌,將逼迫中小企業進一步外移。「面臨全球化與國際化,台灣一定要完成FTA架構,希望所有人捲起袖子,一同為國家經濟打拼,因為自己的國家要自己救,否則沒有人救得了我們」。
「台灣不能孤立於世界,與各國簽署貿易協定是免不了,朝野應該善盡溝通取得更大共識,把效益發揮到最大、把傷害、衝擊降到最低。」南僑集團會長陳飛龍表示,全世界都歡迎外資、大企業來投資,可以帶進新的技術、更多就業機會,帶動經濟繁榮,人民所得才會提高,對陸資也不能排除在外,「在各種貿易協定中,必須要把陸資也同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