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陳秋玉台北報導】「針灸醫療愈來愈普及,像通經絡、調氣血、肌肉僵硬、中風治療或減肥等,都有相當不錯的療效。」佛光山台北道場日前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張永賢暢談「國際針灸醫學發展的現況」,吸引一千二百位民眾聆聽醫學知識。
台灣高齡化的社會,慢性病增加,如何做好健康管理?擁有中西醫雙執照的張永賢表示,「針灸」已有三千多年的醫學歷史,它不僅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更成為國際性的醫學趨勢。針灸是利用「針」扎找通路、刺穴道,「灸」是用艾草點燃後放在皮膚穴道上,用熏的治療法。針灸能止痛,克服頭暈症狀,對於經痛、手術麻醉後的昏眩,或化療後的症狀都能有效改善。
「人老以後身體疼痛,脖子痠,甚至長骨刺痠麻,吃藥只是暫時性的止痛,停藥又復發,冬天天氣冷又會心絞痛。」張永賢表示,「除非必要,不然可以避免開刀。」他建議,練脖子、伸懶腰。練氣功導引、或用石頭壓腳底可促進血液循環。他強調,多做甩手操,冬天多吃生薑、龍眼乾。扎針前不要空腹,多喝溫開水,可避免頭暈現象。平常可按壓「合谷」、「內關」穴道。他說,二○○六年針灸開始走上國際,中西醫結合的新趨勢,傳統醫學對慢性病能做很好的管理。
聽眾提問
聽眾林小姐問,長期使用科學中藥粉調身,是否會影響健康?腳底肌膜炎怎麼治療?張永賢表示,濃縮中藥比不上煎煮藥來的有效。對於長期站立腳會疼痛,是老化現象,建議泡腳有用,針灸發熱一下也有不錯的療效,此外,可服用四君子湯、和四物湯保健養生。